我们常常把女儿比喻成“贴心小棉袄”,很多有儿子的妈妈也不示弱,把儿子比喻成“小棉裤”。今天,作为一位从事教育行业且正奔走在养育男孩道路上的妈妈,我将从教育、相处、成长、家园4个方面,和各位爸爸妈妈们分享如何让“小棉裤”更贴心的话题。
教育:尊重成长规律,注重亲身体验
1.尊重宝宝的成长节奏
当下,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每个家庭都憋足了劲儿让宝宝成才,然而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陷入与邻里街坊、亲朋好友的攀比中。殊不知,每个宝宝的发展在遵循相似发展进程的同时,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只要宝宝与自己相比有进步,我们就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对于宝宝表现出来的某方面能力比别人慢或者快,我们不应该沾沾自喜或者沮丧不安,而是要尊重宝宝自身的成长节奏,促进宝宝在原有水平上不断进步。
2.不同年龄宝宝的心理及游戏、养育
6岁之前的宝宝,心理发展经历了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几个阶段,但总起来说,宝宝的学习与成长还是以直接经验为主,所以,爸爸妈妈更应该注重给宝宝丰富的生活体验,而不是提前训练宝宝的才艺、外语、数学等各种能力。下面,简单说说每个阶段宝宝的心理与游戏特点及其对应的教育方式。
0~1岁:
处于各种感知觉能力发展为主的时期,宝宝的游戏水平较低,心理上以满足各种生理需要为主(还有心理的安全感),因此,我们可以给宝宝以发展各种感知觉、大动作能力为主的游戏与玩具。
我们可以给宝宝发展触觉的不同材质的球、发展视觉的图卡、发展大动作的爬行类玩具等,爸爸妈妈以玩具为基础,在共同玩耍中促进宝宝的发展。
1~3岁:
此阶段宝宝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对事物功能探究的阶段,他们喜欢探究各种生活用品,因此,厨房是很多宝宝最喜欢去的地方。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给宝宝购买一些玩具,但不要是那种有特定发展功能指向的玩具;我们要把陪伴宝宝的精力多投放在生活中,保护宝宝在安全的情况下把玩厨房里的各种物品以及其他日用品,更应该允许宝宝有不同于我们使用物品的方法,比如用筷子敲击盘子、用饼干盒敲鼓、用水杯滚动,甚至把米面当作玩具,只要是安全的,我们都应该支持和鼓励。
3~5岁:
此阶段宝宝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尤其是4岁宝宝达到形象思维的高峰阶段,其想象力十分旺盛,并且此阶段的宝宝大部分都开始了幼儿园生活。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经历投放在利用节假日创设条件来丰富宝宝的生活体验,比如:经常带宝宝去郊游,感受大自然中的事物及其变化;带宝宝参观各种美术展,欣赏木偶剧、童话剧,让宝宝在艺术体验中丰富内心。我们还可以给宝宝准备与形象思维发展相关的玩具,比如积木类玩具、绘画材料等。类似这样的陪伴方式,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性。
5~6岁:
此阶段宝宝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对于规则有了初步的接受能力,尤其是男宝宝,特别喜欢各种规则类的游戏,且喜欢挑战困难。
我们可以与宝宝一起玩棋类、扑克类游戏,还可以买一些益智类的图书(比如图画捉迷藏等),在一定挑战的情况下发展宝宝的思维。
相处:站好父母的位置
男宝宝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父母与男宝宝相处时,其家庭关系分为3个阶段:
6岁前,儿子与妈妈几乎亲密无间;通常6岁后,儿子渐渐与父亲关系更为亲密,在心理学上这一现象叫做“过桥”,即宝宝要从妈妈那里走向通向父亲的那端,这是因为父亲代表了规则、勇气和挑战,是宝宝走向社会的必要桥梁;直到12岁左右,家庭建立稳定的三角亲子关系,爸爸妈妈和宝宝的关系趋于稳定。
妈妈可以这么做
1.宝宝3岁前,妈妈不妨跟爸爸沟通,让他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把更多陪伴宝宝的时间留给妈妈,让妈妈用独特的关爱温暖宝宝的内心,给宝宝终生受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宝宝3岁后,妈妈渐渐地疏远儿子,将更多陪伴宝宝的时间留给爸爸,让儿子从爸爸那里感受规则、纪律、勇气、挑战等男性特质,让儿子逐渐成长为一位男子汉,为步入属于他的小社会(幼儿园乃至小学)做好准备。
亲身的经验告诉我,有些事情,只能爸爸陪伴,这是性别决定的,比如男宝宝喜欢枪、车等玩具,这些玩具本身具有男性色彩,爸爸陪宝宝玩,他会更开心;又如一些经典的动画片和书籍,与爸爸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宝宝会更深切地感受图书,更喜欢与爸爸探讨图书里面的情景。
成长:耐得住寂寞和等待
1.男孩女孩在成长中有一个普遍规律,就是女宝宝的语言、精细动作、社会性等方面发展比男宝宝要快,因此“俏闺女、笨小子”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在3岁以前。无论这种现象多么正常,父母总是不甘心接受,常常因此焦虑着急,甚至有些人会带着宝宝去看医生。
2.要提醒大家的是,有儿子的妈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等待,不能因为别的宝宝(尤其是女孩儿)已经会某些能力,自己的儿子却不会而焦躁,更不能因此定性宝宝“笨”。尤其是不要在与其他父母的交流中自谦式地贬低宝宝、戏谑宝宝,这些都会给宝宝造成伤害。
家园:配合教师,相信宝宝
大部分宝宝在3周岁之后进入幼儿园生活,如何与幼儿园配合成为父母的另一件大事。我想,我们应该坚持“配合教师、相信宝宝”的原则来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1.做好家园配合。
教育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在很多时候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比如习惯养成,老师帮助宝宝建立习惯的同时会告诉父母幼儿园的一些做法,父母在家中也要改变与配合,以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老师组织的一些教育活动,也常常会延伸到家庭,比如节日中的传统教育,父母就要配合幼儿园做一些节日传统的美食、讲讲传统节日的渊源故事等,最终达到配合教师完成宝宝发展的目的。
2.给宝宝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在家园沟通中,老师常常会给父母反馈宝宝在幼儿园的一些问题,比如新入园宝宝的自理能力等。老师讲的即使是对的,我们也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刚入园的宝宝,老师不清楚他的过去,往往会用“一般的、大众的”尺度衡量宝宝。父母应该在配合幼儿园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给宝宝充分的尊重和成长的空间,可将老师的要求和建议,以适宜的方式转化再传递给宝宝。
我儿子初入园的时候,不会自己小便时脱、提裤子,老师提到这个问题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很多宝宝都会做得很好。为了入园,我儿子在1个月之前刚刚习惯站着尿尿,大概1周前,才建立了在蹲便器前面尿尿的习惯,现在要在小便池前站着尿尿,已经是一个新挑战和进步了。作为父母,促进宝宝发展的步伐慢了一些,还没有让宝宝学会脱、提裤子,这本身不是宝宝的错,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调整。因此,我把脱、提裤子的动作分解成几个关键动作,以慢动作的方式展示给儿子看,一次次地让他尝试,在生活中不断训练。没多久,儿子就完成了这一目标,达到了老师的要求。
给男宝宝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宝宝快乐健康地成长,相信我们的“小棉裤”会更贴心、更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