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学步的孩子身上,能够看到孩子会走之后的巨大满足感:他不停地尝试,不停地失败,终于有一天能够走来走去,他非常开心,因为他学会了成功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过不少家长会以保护之名,剥夺孩子的自我实现要求,以满足自己是个“好家长”的心理归宿要求。其实,家长内心深处觉得孩子最好能保持无能的状态,这样才会更需要他的帮助。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还体现在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上。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及拥有更广泛知识的时候,孩子的状态是积极的、正面的,而且孩子本能是愿意参加各种竞争活动的,因为“赢”能让人拥有巨大的满足感,同时,失败又能进一步激发斗志。所以,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竞赛,会让孩子们兴奋和充满活力。
理论上说,任何人如果找到了自己愿意不断努力的领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功。所以,教育就是一个让孩子发现和参与选择自己生命目标的过程。而此时家长的过度保护,会造成孩子不敢面对困难的懦弱个性。
可惜,中国家长基本上只关心孩子的低层次需要,忽略孩子的高层次需要;更可恶的是,有些家长剥夺孩子高层次的需要而用低层次的需要来满足孩子,并灌输一套违反心理需要原则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孩子的病态心理。
比如,有些家长这样教育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有份好工作,才能养活自己,买车买房,才能讨老婆、生孩子。这话听起来很正常,其实特别可笑:因为这些家长,把具有无限可能的精彩人生,变成了“活下去和繁殖后代”的生存需要,把孩子的高层次心理需要全部抹杀,只用最低的生存需要来激励孩子,怎么可能让孩子拥有真正的学习热情?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基本感受不到生存压力,在家长们的全力维护下,他们过得舒适而满足,这种低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激励方式,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笑话,他们根本不会认同。但是他们自己找不到答案,只能混一天算一天,甚至以网络游戏打发时间。
倒是西方国家普遍教育孩子,人生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和智慧,鼓励孩子追求理想,更本质地反映了人的最大成就需要。
别做孩子的生活保姆
长期以来,中国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生存需要,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尊重需要,更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成就和成长需要,或者牺牲高层次的需要来满足孩子低层次的需要,结果压抑和破坏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这可能与中国家长长期处于基本生存需要不能满足的状态有关,因此他们特别关注生理需要。
在此,我特别希望中国的妈妈特别是全职妈妈们,不要把时间全部用于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样的妈妈只是孩子的保姆,不是真正的妈妈。真正的妈妈,除照顾孩子的生活外,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除生理需要之外的其他需要,给孩子心灵发展的空间,同时也给自己的心灵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