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育儿注意事项
1.给新生宝宝打包
当宝宝呱呱坠地后,许多年轻父母听从老人的建议,将新宝宝的手和脚强行拉直,然后捆紧包好,据说这样做不仅抱起来方便,还可让宝宝睡得安稳,并能防止日后形成“罗圈腿”。
不良后果:
(1)打包将影响宝宝今后抬腿、翻身、转身等运动能力的正常发育。
(2)打包时把婴儿肢体强行拉直,很可能会使股骨头一半在胯臼之内,另一半则落在髋臼之外,造成先天性的髋关节“半脱位”,轻者使宝宝手腿抽筋,重者可能造成宝宝终身跛腿。
正确方法:
让宝宝呈“青蛙”式的自然状态,不要打成“蜡烛包”。
2.用热水给宝宝泡脚
常用热水洗脚或泡脚,是成人的养生之道,然而对于宝宝却并不适宜。
不良结果:
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宝宝足弓的形成,不利于双足的发育。脚是由26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骨头组成,彼此之间借助于韧带和关节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向上而起的弓型结构——足弓,以缓冲行走和跑跳时对机体和大脑的震荡,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但因足弓是从儿童期才开始形成的,用热水洗浴会使足底的韧带松弛,不利于形成正常的足弓,因此导致扁平足的形成,成年后影响运动及行走功能。
正确做法:
用温水代替热水,避免足底韧带松弛及弹性下降。
3.一旦宝宝哭就制止
许多父母很害怕宝宝啼哭,一见宝宝啼哭就用喂奶等办法加以制止。
不良结果:
婴幼儿啼哭,是他在未能说话之前与父母或周围的人进行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若人为地阻断这种交流,会使婴幼儿的感情无法得到表达,与人沟通的最基本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因此阻碍智力的发展。
正确做法:
宝宝适度地哭一哭有益无害,然而,当宝宝的哭声异常时须留意有无意外情况。
4.让宝宝学走不学爬
人们普遍认为宝宝走路越早越表示身体健康,以致许多父母提前让宝宝学走路。
不良后果:
科学研究人员证实:周岁内婴儿不应当学走路,而应该学习爬行。因为,婴儿出生后都是远视眼,而爬行是宝宝视力正常发育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阶段,若不练爬行,易发生视力障碍。另外,让宝宝过早走路,可能增加下肢畸形的发生率,如“X”形腿或“”形腿等,妨碍健美。
正确做法:
在宝宝7~8个月时,积极调动宝宝学习爬行的热情,当宝宝学爬时父母应该及时鼓励。
5.宝宝缺钙长期吃鱼肝油
鱼肝油能向婴幼儿提供两种维生素:一种是VA,另一种是VD。VD是防治佝偻病的“灵丹”。医学研究表明,宝宝患佝偻病多数在出生2个月后,6~12个月为高发期,2岁以后则大大减少。因为宝宝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对各种营养需求较多,容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影响宝宝的健康。但当宝宝2岁后,户外活动逐渐增多,接受太阳照射的机会增加,能够在体内大量合成内源性VD,此时再吃鱼肝油,则会造成VA和VD中毒,对宝宝健康造成危害。
正确做法:
当宝宝逐渐长大,户外活动增多,无须再长期服用鱼肝油。
6.打防疫针后“忌口”
许多父母认为,宝宝打防疫针后不能吃鸡蛋、鱼、水果等食物,认为这些食物会影响免疫力的形成,抵消防疫针的效果。
不良结果:
宝宝打防疫针与生病不同,注射后获得的免疫作用往往体现在抗体的质量上,而抗体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若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身体吸收后就会使制造抗体的原料增多,恰恰能促进免疫力的形成。如果打防疫针后忌这忌那,会使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供不应求,反而削弱了打防疫针的效果。
正确做法:
无须忌口,但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7.给宝宝掏耳垢
人的外耳道皮下组织内有一特殊腺体,谓之耵聍腺,其分泌物即称为“耳垢”或“耳屎”。耳垢是有一定生理作用的,主要有阻止尘埃和小虫的入侵,以及缓冲噪声保护鼓膜。另外,耳垢具有油腻性,也可阻止外界水分的流入。然而,有些年轻父母误以为耳垢是废物,往往动用牙签、火柴杆、耳勺甚至发卡掏挖耳垢。
不良结果:
宝宝耳道尚未发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缝隙状,皮肤娇嫩。稍有不慎,轻者掏伤宝宝皮肤导致感染,甚至引起疖肿;重者掏破鼓膜,造成宝宝听力丧失。
正确做法:
耳垢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以及借助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排出。若因“油耳”或耳垢实在太多而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时,应该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8.居室放花草
许多妈妈喜欢在宝宝的卧室内摆放一两盆花草,以让室内空气清新。其实,这样恰恰影响宝宝的饮食、休息和健康。
不良结果:
许多香味浓烈的花草,如茉莉、丁香、水仙、木兰等,都会减退宝宝的嗅觉和食欲,甚至引起头痛、恶心、呕吐。
如果宝宝不小心接触了某些有毒花草,如万年青、仙人掌、五彩球、洋绣球、报春花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或粘膜充血、水肿等中毒症状。
宝宝新陈代谢旺盛,需要充分的氧气供应,而花卉在夜间吸进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减少了宝宝室内的氧气量,对宝宝的健康很不利。
正确做法:
宝宝的室内应避免放花草,可以用富有童趣的图片或床单和窗帘来装点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