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因外部症状表现为手、足和口腔等部位的疱疹而得名。一年中任何时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最流行。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5岁及以下幼儿为主,常好发于幼儿园、游乐园等儿童聚集场所。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通常都是急性起病,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之后持续发热,口腔疼痛和口腔黏膜的散在疱疹,手、足、臂部、腿部均可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米粒大小疱疹,若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导致患儿不能正常吃东西、喜欢流口水。部分患儿可能会伴随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值得庆幸的是,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会留下后遗症。
但是,也有极少数患儿,特别是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在手足口病发病时会伴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呼吸系统并发症表现为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嗽,循环系统并发症表现为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因此不容小觑。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非常广泛,传播方式多样,在人群密切接触后,病毒可通过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物品引起接触传播;也可利用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发生飞沫传播。此外,水源污染、食物污染、门诊交叉感染也是造成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
手足口病的检查和诊断
常规血检可能会有末梢血白细胞数减低或正常的情况,但是尿、便检查一般无异常;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的年龄、家长诉说的症状,尤其是口腔、手足部位的典型皮疹分布特点进行诊断。当然最准确的诊断办法是把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是由于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时间过长导致参考价值不大,所以医生一般不做此项检查。
手足口病的治疗和护理
如果没有其他并发症存在,手足口病的预后通常较好,病程较短,多在1周内痊愈。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和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对于有其他合并症的患儿,要积极处理合并症和定时复查。
护理方面主要是针对发热宝宝的降温处理和手足口等部位疱疹的护理。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做好口腔护理,多喝温开水。给宝宝准备的食物要清淡、可口、易消化,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禁食冰冷、咸辣等刺激性食物。如果宝宝口腔里面有口疮,可以选择用1%淡盐水或者温水漱口,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减轻疼痛。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用过的物品也要彻底消毒,发病后接触过的玩具、用具最好放在日光下曝晒。切记宝宝房间每天开窗通风对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也非常重要,帮助保持房间温度适宜和空气清新避免继发感染。总之,保持宝宝皮肤的干净、清洁,避免发疹部位受到二次感染,这是最主要的。
需要注意的一点,手足口病大多以发热起病,因此可能被误认为是发烧,此时不能急着用退热药,这样可能会掩盖了病情,家长需要了解手足口病多为持续性高烧,且物理降温等通常退热效果不佳,可能还会出现精神萎靡、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提高警惕,一定要去医院确诊究竟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冒,还是手足口病,待确诊后再有针对性用药。
手足口病预防最关键
由于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非常之多,目前尚无预防性的接种疫苗,患者、无症状感染者都可作为传染源,即使曾经患上过手足口病的宝宝,再次发病的可能仍然很大,因此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不可掉以轻心。
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饭前便后、外出回家都要用香皂给宝宝洗手。
勤消毒——宝宝睡觉的小被子、小褥子要勤洗勤晒;宝宝用的奶瓶、奶嘴、小杯子、小勺子要经常清洗和用开水煮消毒;宝宝的玩具要定期拿到太阳下面曝晒杀菌。
勤通风——不要带宝宝去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宝宝居住的卧室要经常开窗通风。
勤锻炼——抵抗疾病入侵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自身抵抗力,因此在合理安排宝宝营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体育锻炼,每天早上或者傍晚可以安排宝宝进行跑步、拍皮球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