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对“中耳炎”这个词耳熟能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耳朵进了水。且不仅仅是中耳炎,耳道进水往往是耳道各部位炎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为什么呢?如何预防和处理?
小宝宝耳朵真的容易进水吗?
有些妈妈可能会很疑惑,尤其是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的妈妈。“我在国外的时候,看到护士把刚出生的宝宝泡在澡盆里,水没过耳朵,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有一定溺水风险,建议百姓不要盲目尝试!)。看上去他很享受!我曾经也有些担忧,问过护士,她说宝宝的耳朵是不会进水的,因为他曾经长期待在羊水中!”我们很多人也看了前段时间很风靡的视频,新生宝宝趴在爸爸身上,两人一起在泳池里潜水。这些宝宝的耳朵,真的没问题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做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接一盆水。拿一个空杯子,口朝上垂直放入水中,或侧着放入水中,很快水就浸满了杯子。如果把杯子倒过来口朝下放入水中,杯子里会装满气体,水没有办法进入杯子内部。这是因为杯子中的气泡在水中会有浮力推动它试图向上浮的缘故,一旦倾斜,水分就会慢慢进入杯子里了。
第二个实验,截取一小段空吸管,大概4~5厘米的长度,一端想办法封死(比如用火烧灼固定)。像刚才那样,口朝上正着、口朝一旁侧着、口朝下倒着放入水中。还可以速度分别快一些、慢一些试试看。再把吸管拿出来,对着光观察。这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口朝下的情形仍不容易进水,口朝上和口朝侧方的吸管没有进满水,里面有许多气泡。放入水中的速度越快,气泡越大或越多,进的水量越少。有时候侧着进去的吸管里面也能不进水。对着光看,进的水就像一条条分隔线,两边都是凹面。有时管径偏粗时,可以看到一个个粘在壁上的小气泡。
再把进了水的吸管拿出来抖一抖,发现水并不容易甩出来。吸管朝下,拿手掌堵住吸管口,再放开,来回几次,一些水会排出来。或者直接用另一个手指弹吸管口处,气泡往上,水有可能慢慢向下挪动。一些位置比较深、厚度很薄的水层,就很难排出来。放一团干棉花在吸管口,靠近的水膜会吸引过来,对于太靠里面的水膜仍然束手无策。拿棉签戳进去,由于棉签较粗堵住耳道,还会把较深部位的水膜进一步往里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