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路,我们作路标而不是交警。相佶他们可以走得更好、更远。路都是自己走的,才认;事都是自己揽的,才担。路走得多了,对能悟出道来。道是从路来的,路是从足来的,足是从人来的。
最近,我经常看到一些亲子教育的书籍强调“养育之道“作者费尽心思,把亲子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家长的表现上,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毕竟亲子指导与宠物饲养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一支支野菊,土壌、空气、阳光、雨水给了它充分的宮养:养在家中的菊花,最重要的几项都不充足,却靠肥料来弥补,显然忽视了植物真正的需要。作为儿童,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养育之道,而是生存之道。
随便说一下学校的教宵。如今的教有理念有了一些波动,从教师中心论,进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依旧是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被无形的大手压住了。教师们在教研会上、组内会上、办公室里讨论的还是我们该怎么教,我们该如何对付这些孩子。学生的想法被忽视,教师的想法被表彰,最后进步最大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现在有些专家认为学情分析即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应该列为备课的一栏,这点微乎其微的进步让人心酸。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而不是教师。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班的学生化学成绩格外突出,优秀率远远超过了其他班级,在全区也是挂了号的。记者与教研员一同来到该班采访学生。教研员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们化学老师是怎么教你们的?学生的回答令所有人瞠目结舌,他们说,化学老师没怎么教!特别不负责!从不指定作业,让他们自己去书店挑练习册去!
久而久之,学生们选择练习册有了经验,针对自己的问题去找答案,成绩反而提高得很快。
这位老师是不是很牛?他看似放任的一举,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我们那些为孩子稍挑细选练习册的辛苦教师相比,他是不是显得潇洒而智慧呢?
还有个例子发生在我的身边。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全区“十佳少年”的评选活动。在我的印象中,“十佳少年”都是支离破碎家庭下成长的坚强勇敢的孩子。我当时还自我安慰道,我没选上,是因为我没有他们不幸。二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来。虽然这种评选方式欠公平,宣传导向不科学,但那些“十佳少年”确实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下成长——不是父母离异,就是亲属重病,他们在缺少养育疼爱的前提下,反而变得更加自立,更加坚强,可以说,遭遇让他们更早地掌握了生存之道。
谈到这儿,又得说说那个经典的故事了一 “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以前我们都是不二的答案,选择渔而舍弃鱼。其实,这个问题是站在“长者”的角度提出来的,无论是实物还是选择权都集于“长者”一身,带有典型的封建等级色彩。要我说,应该问问孩子,你是“收之其鱼”还是“收之其渔”?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全选,吃著鱼去钓鱼;如果没有可能,我希望孩子们明白,生存需要眼前的食物,还有今后获得食物的工具。
生存之道,并非不管。我们提供的应该是思路,并让孩子学会自己总结生活经验。
养育之道,并非无用。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形式,让孩子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
没有什么比学会生存更重要,这恰恰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教师,还有教授忽略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充斥着知识,22年的被动学习禊式让毕北生宍去了生存的动力。难怪如今就业形势很扭曲——方面,大学生失业在家;一方面,大中企业求贤若渴。
有一次,我们大学同学到天安门广场搞活动。我的一个男同学竟然对我说,你帮我问问那边那个警察,厕所在哪里。这个问题让人汗颜,学了22年,就是忘了学打听厕所了。
数学家与水手在一条船上,突然天降大雨,狂风肆虐,就在小舟要翻的那一刻,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