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宝宝快1岁了,一直由姥姥带。宝宝经常拉肚子,姥姥却说她能通过观察大便来确定宝宝有没有生病。请问这样做有没有根据?
A.中医讲的是望闻问切,通过观察宝宝的粪便,可以初步了解宝宝消化道的情况,所以婴幼儿粪便是消化道的一面“镜子”。
参考如下:
1.大便臭味过浓,表示蛋白质消化不良。
2.大便带酸味多泡沫,反映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发酵旺盛。
3.大便外观呈奶油状,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4.婴儿粪便中的奶瓣(即乳凝块)多是未消化的脂肪与钙化合成的皂块,如果量不多则无临床意义;如果常见到多量的奶瓣,呈酸臭味,说明宝宝饮食过量有食积。
5.牛乳喂养的宝宝,若大便呈绿色,表示肠蠕动增快或肠道有炎症,是婴儿腹泻的一种症状。
6.大便呈蛋花汤样,排便次数增加,那么不论母乳还是牛乳喂养的宝宝,都提示有腹泻病或感染性腹泻。
7.大便呈脓血样,可能为菌痢或其他细菌性肠炎等。
8.大便带血丝,多数系肛门裂、直肠息肉所致。
9.大便灰白色,提示可能有胆道梗阻。
10.大便黑色,则是上消化道出血或服铁剂等药物所致。
11.大便若除血液外,同时有大量黏液,而粪质较少或粪块外有血如腊肠样改变,结合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腹部肿块,应考虑为肠套叠。
Q.我的宝宝3岁了,最近几天大便都是绿色的,有时还有脓状物,请问是消化不好还是有炎症?应该怎样调理呢?
A.大便呈绿色,这与食物的种类(如多食绿色蔬菜)、肠蠕动增快可能有一定关系,不一定需要调理。如果大便中带有脓状物,炎症的可能性较大,单纯调理一定不行,需要医生对症下药。
Q.宝宝头部的一般检查都包括哪些内容?能否在家中由家长自己进行?
A.头部的一般检查包括望、触、叩、听四诊和颅骨透照,在家中家长可利用软尺、听诊器进行部分日常检查:
1.望诊:注意囟门、头颅外形及大小,有无外伤、肿物及疤痕。测量头围有助于判定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颅增大。
2.触诊:注意检查囟门及颅骨缝。囟门注意大小、紧张度及是否膨胀等。颅骨缝于生后数周内可摸到,6个月以后即不易摸到。
3.听诊:正常婴幼儿头颅(包括眼窝部)听诊可有收缩期血管杂音。如果杂音极大或不对称时可考虑颅内血管畸形。
Q.去医院做检查,大夫说我家宝宝的囟门闭合有点早,现在全家有些担心这是不是正常现象。请问囟门闭合异常可见于哪些疾病?
A.宝宝颅骨是由三块骨头拼成的,所以有前囟和后囟。前囟的斜径,在出生时约2.5厘米,至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出生时或闭或微开,最晚于2~4个月时闭合。
有些宝宝前囟表面皮肤凹陷,还有血管搏动,底下的骨骼实际上已经闭合。同时,囟门闭合早晚也有正常生理差异。囟门早闭是见于头小畸形,囟门晚闭是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以及生长过速的婴儿,但千万不要自己对号入座,到底是不是囟门闭合异常,需要医生来做诊断。
Q.我家宝宝8个月了,睡觉不踏实,夜里要醒四五次,囟门很大,有时在吃奶的时候会突然浑身颤抖,过一会儿就好。请问,这种情况是不是由缺钙引起的?会不会是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A.我们常说的缺钙就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宝宝夜睡不宁、囟门大,有可能是本病。宝宝囟门具体是多少,头围有没有增大,这些都应该注意测量。可以去医院先测量一下囟门和头围,再给宝宝查一查血液生化(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和拍摄一侧手腕正位X线照片,确诊后给予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
两者鉴别要点是:佝偻病,头颅虽看来较大,但头围在正常范围之内,且外形呈明显“方颅”;前囟虽较大,但张力不高,亦无其他颅内压增高表现。而颅内压增高时则前囟紧张、膨隆,比婴儿高热或啼哭时囟门紧张得更加明显。
Q.我女儿出生时头围33.8厘米,医生当时说基本正常,现在女儿1岁了智力还可以,但总觉得头围比同龄宝宝小一点,请问宝宝的这种情况正常呢?
A.宝宝出生时头围正常,1岁时应该再长12厘米左右,还是要测量一下头围才好。若实在担心,可去医院做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