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就拥有的,在他长大成人之前,我们要做很多事。如果你有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首先要从养育方式上做出调整。国外的一些教育方法,值得借鉴。
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去澳洲凯恩斯的一所小学,正巧碰见一个小女孩儿来老师这里告状,说班上有个男孩子总是欺负她。老师安抚她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我知道你很难过。你可以找到他,一起来这里吗?”
没多久,女孩儿带着男孩儿来了。老师让他们说说事情的经过,两个孩子互不相让,你一句我一句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老师也不插话,就这样听着。两个孩子说来说去,最终说清了矛盾,达成了一致。老师点点头,让他们回去了,自始至终他也没有做出什么评判。他认为,这样的矛盾孩子们自己就能解决,“我需要的只是客观公正以及足够的耐心”。
这个班级里,有一个冰箱,里面放着果汁、巧克力等零食,不过,这里的孩子们并没有一窝蜂地去拿东西吃,连喝果汁都要用小杯子。
这里从小学开始就有膳食能量的相关课程,而且注重对学生饮食习惯的培养。有个孩子拿了一块蛋糕,吃完后,老师提醒他说,作为额外摄取的能量,这块蛋糕的热量需要在操场上跑两圈才能消耗掉,然后给他带上计步器,督促他去跑完两圈。
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老师们引导而不干涉,尽量让孩子们自主管理,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对孩子的想法很尊重,同时,也有“温柔的坚持”,例如,如果你一定要做某件事,那就提醒和监督你去承担后果。
他们为何如此独立
在凯恩斯,有很多打工旅行的大学生。他们大多带着四五十公斤重的大背包,里面吃穿住用全都有。
我遇到两个打工旅行的学生,她们在一家酒店打扫客房。每人每天要打扫20间客房,从早上7点到下午两点,因为酒店要求很高,所以很多时候她们连午饭都没空吃。虽然工作在酒店,但是她们却在划定的露营区睡帐篷,因为住旅店的费用对她们来说太高了。
我仔细地观察过这些打工的孩子,比如有个在汉堡店打工的学生,他每天18点收工,但会在操作台上至少工作到17点59分60秒——他会将秒钟的时间也做满。
我对他说:“我发现你会工作到最后一秒钟。”他说:“这是理所应当的啊,因为雇主在这个时间段里付了我薪水。”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得知这里很多学校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里进行社会工作,并且要开出雇主证明,同时要交出一篇相关论文,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
我也看到不少从国内去凯恩斯旅游的学生,他们住在酒店里,没有经济上的负担,每天轻松快乐地出去玩。这在那些打工旅行的孩子眼里简直是天堂般的生活,要知道,如果他们的父母能借一辆小车给他们代步,那就算是莫大的支持了。
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和大学生们聊学习、职业发展以及一些情感问题。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国内的大学生们迷茫的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和很多国外的大学生也聊过这些问题,我发现他们似乎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也很了解自己。
例如,关于今后的职业规划,有个即将毕业的女孩儿说,她已经打算把这一生都投入到盲人公益方面的工作中。我有意提醒她:“如果是公益事业的话,是不是收入方面……”她回答:“这我知道。大学期间,我曾经在一些机构做过相关的工作,我觉得这真的很有意义,而且我的家人也都很支持我。”
还有一位小伙子今后打算进入金融行业,我逗他:“从事这份工作应该薪水很高啊。”他回答:“是的,但我更喜欢它充满挑战,而且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
在国内,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非常看重成绩,同时尽可能多地安排孩子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特长,希望这些技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给他们带来更多机会。可是我遇到很多大学生,他们学了不少东西,但在走向社会的时候,生活能力非常欠缺,而且非常迷茫,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生活观念以及处世态度的不同。所以那些不能通过课程“灌输”给孩子的东西其实更加可贵,它要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吸取,需要时间的磨砺和环境的浸润,才能在孩子身上自发地生长出来,成为他自己的能力,让他更独立地面对生活。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能独立,而是我们总舍不得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