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能力是所有心理行为上最基本的行为,它是动物生命活力的一种标志。在儿童身体发育的过程中,四肢和身体都给宝宝提供了感官的协调发展,那么婴幼儿的体动说明了什么呢?
胎宝宝是这么动的?
从6周开始,胎宝宝有了小规模的体动,比如轻微地低头、挺背,四肢会慢慢移动,从而引动脖子、身体主干。7~10周时,胎宝宝动作变大、变快、变强,四肢也能独立动作而不引动别的身体部位,这时他们会抬头、低头,把头左右转动,张嘴,打嗝,用手摸脸。
到了13周时,胎宝宝能展现16种体动,包括伸展全身、踢腿、翻跟头、打哈欠、吸吮,从鼻子到嘴里吞咽羊水等。16周大的时候,能把手放进嘴里吸指头。26周大,上下眼帘还打不开时,就能动眼睛了。胎宝宝的体动也有节奏,晚上次数会更频繁,白天次数会减少。14~16周大时,胎动最频繁,之后,胎儿体积增大,越来越不好动了,最后只好手抱在头上,紧贴子宫壁。
胎宝宝的体动也要适应自己身体的成长而引起的“生存环境”变化。7周大的胎儿要想用手摸到嘴,必须从肩头处来举胳膊,因为那时他们的小胳膊还很短,不成形。几周后他们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胳膊肘弯曲了,因为那时胳膊已经长了很多。7周大时,使劲踢腿能让胎宝宝在羊水里翻跟头。到了第38周,因为空间不够,想踢腿时他们连腿都伸展不开了。
人类有“动手”的天性
新生宝宝的体动虽然多为条件反射,但是,他们刚出生时就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手,表现出用手的原始意识。研究人员做过实验。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把一束光照在新生宝宝的手附近,随着光的移动,他们会慢慢把手移动到光下。就是说,他们已经关注到自己的手,并能用原始的自主行为来让自己的手“曝光”了。
虽然此后几个月才能抓、握,但当新生儿用眼睛看着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胳膊有往那个方向移动的微弱趋势。如果让他稳稳坐在一个斜背椅子,把他的头支着,这种趋势会很明显。3~4个月开始,随着大脑和身体的成熟,宝宝就可以够到一个静止的物体,4个月以后开始可以够到一个移动的物体。这些能力的出现,大人很容易捕捉。但之前宝宝就已经具有够东西的意愿,只有科学研究才能提供给我们这样的信息。这说明新的能力不是某天突然就出现了,而是有长期的“潜伏发展期”。这也说明,视觉感官“看到了一样东西”、“听到了一种声音”能引发“动手拿到”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又为日后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培养宝宝动手能力的意义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体动让宝宝学会使用工具
宝宝越早学会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继而生活就越有趣、丰富,宝宝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宝宝长大了后,工具可以是抽象的学习方法和资源;但在他们小的时候,工具应该是具体的,可以帮助宝宝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
什么工具可以用来敲击?
8个月大的宝宝,如果手中物体是硬的,桌面是硬的,他们会用一个敲另一个;但是,如果其中一个物体是软的,他们就不喜欢去敲击。他们从探索中发现了这个规律,便在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
什么工具可以用来帮着够到东西?
利用一个外界物体延长自己的身体是工具使用的一个重要步骤。10个月大的宝宝,会拿着棍子、钩子、耙子等把本来够不到的东西够过来,并且会根据要够的东西选择合适的工具。触摸、摆弄物品经验越丰富的宝宝越会使用工具。
什么工具可以在一个平面上留下痕迹?
手中拿着一样东西在另外一样东西上划来划去,就演变成日后拿着笔画画、写字的能力。
什么工具可以把食物舀起来放进嘴里?
12个月以前的宝宝,使用工具的时候不会提前计划使用过程,而是在操作过程中不断调整。9个多月的宝宝,拿起一把勺子,可能手抓的是勺头,不是勺把。当发现勺把不能舀东西后,就转手、转胳膊、把勺子换到另外一只手上。这些调整不见得总能解决问题,可是,就这样一次次地尝试,外加大人的一些指点,到了18个月,宝宝就知道该抓哪头、怎么抓,如何设计自己的伸手动作以便一次握勺成功。
培养宝宝动手操作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要确保宝宝动手操作的安全和卫生,避免不到一岁的孩子把不干净的东西往嘴里放,或者操作剪刀等会造成伤害的工具。同一活动不要持续太久,以免宝宝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同时,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动手操作时家长应该在一旁指导,而不应自己动手代替幼儿去做。
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强宝宝手的锻炼吗?
要多提供给宝宝锻炼手的机会,七八个月的宝宝可以加强一下,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多教宝宝,宝宝可以学会飞吻和拜拜的动作,另外宝宝这个时期可能喜欢撕纸,不要阻止宝宝这个行为,不过也要小心宝宝吃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