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各类高考状元访谈,他们的父母经常不约而同地说到一点:“孩子很自觉,从小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安排,我们很少插手。”不可否认,“计划性”应当是状元们能够胜人一筹的原因之一。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就是关于“计划性”的。
两个小朋友
在我今年教的这个班里,有两个对比鲜明的男孩子,同样是6岁的年纪,我们暂且叫他们L和M吧。
M的作业每天都会按时交来,几乎一字不错。L的作业偶尔会忘带,时常出一点小错。根据以上陈述,你是不是感觉M在学校的表现比L更强?
错,情况正相反。M在学校表现极为拖沓、粗心,而L却很有责任感,做事专注,每天都能很快完成学习任务,有很多自由活动的时间。
和双方母亲聊过后,我知道了作业背后的故事。
M每天回家扔下书包就开始玩,直到妈妈回来,逼着他做作业,10分钟的功课能磨蹭1小时,妈妈全程在旁边监督,错了马上指正;每天晚上还要根据课程表帮M收拾书包,把第二天要带的功课、用品带齐。“如果我不管,那么功课错了或者没有带用具,老师会批评呀,他会觉得没有面子呀!”为了孩子的面子,或者说为了大人的面子,妈妈每天费尽苦心包办一切,制造美好假象,孩子的计划性、责任心却无从谈起。
再来看看L。从L上学的第一天,妈妈就和他一起定下了严格的放学计划:回家吃一点点心后就做功课,然后自己对照第二天的课表收拾书包,弄好了才能去玩。6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没有写错字和忘记带东西的时候呢?因此,L的作业偶尔会出错,也会偶尔忘带点东西,在同学面前也会感觉尴尬。但是妈妈的态度很明确:上学了,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负责,这次感觉不好意思了,下次就会特别认真不再犯。让他犯些成长中必犯的错误,丢些成长中必丢的面子,最终才能收获计划性、责任心和独立的习惯。
两个小妙招
孩子大多数都比父母想象得要能干、坚强很多。为了培养孩子的计划性,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我献上两个小方法。
第一招: 计划无时不有
很少有孩子天生有计划性,他们都需要成人在最初的阶段帮助制定计划和指导方法。有的父母会在孩子入学时面试时询问我上学后应该准备的物品,我往往会说,孩子最最需要准备的,就是一个严格的课后时间表,一旦制定出来,必须遵行,就连家长也不能以辅导班、应酬为名随便更改。
优秀的课后时间表一定要详细,但不能过于死板,不一定要精确到分钟,可以按照完成任务的形式,保证有一定的弹性。比如:
放学至晚饭时间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吃点心、做功课、自由活动;
晚饭至睡觉时间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弹琴、读英语、自由活动;
20:30:上床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