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三岁的幼儿,父母的吓唬同样危害巨大。“你要是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要是再哭,今晚不给你饭吃”“你是捡来的”……类似的吓唬还有很多,都会让孩子感到恐惧,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安全感,宝宝便暂时表现出一种表面的服从,变得很乖。但是,此时隐形的伤害已经发生,而且会影响孩子一生。孩子没有安全感,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麻烦,亲子感情的质量也不高。研究发现,很多成年后与父母出现矛盾的孩子,追根溯源,多是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吓唬。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而且是敏感的。父母首先要爱孩子,尊重孩子,耐心地做孩子的听众。只有做到耐心倾听,父母才可能施以适当的教育,让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比如:当宝宝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像朋友一样,鼓励他克服困难;当宝宝犯错时,父母不能一味指责,要像朋友一样教育孩子面对错误,帮助他改正错误。然而在现实中,有的父母往往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看待的父母并不多。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父母稍不如意,就打断孩子的话,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
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听宝宝把话说完,就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宝宝,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宝宝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只能把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宝宝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宝宝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二是宝宝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以至双方互不信任,沟通困难。三是不利于宝宝表达能力的提高。四是容易使宝宝产生自卑心理。宝宝对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将宝宝的这一机会剥夺,宝宝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表现出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健康的人,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支持,不是听之任之
其实,世界上只有两种孩子:一种是听父母话的孩子,一种是听自己话的孩子。所谓“不听话”的孩子,只是孩子的内心需要增多了,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开始不完全听父母的话,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个五六岁的宝宝都有这样一个阶段,表现方式便是强烈地哭闹,人们称之为“第一叛逆期”。
一说到“叛逆”,父母们往往会贴标签地认为是不好的,其实,所谓“叛逆”,是父母的定义,表面上是指亲子关系不佳,隐含的意思是:父母是对的,孩子应该服从父母,不服从就是错的。这个定义非常武断,而且不合情理。对于成长中的宝宝来说,叛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必须的。宝宝听自己内心的召唤,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指令来做事,是宝宝成长中可喜的变化。因而,这一阶段更科学的定义应该是“自主期”。
五六岁的宝宝,兴趣点非常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自己的想法,并想去探索。比如已经到晚上7点了,宝宝非常想出去玩,父母觉得太晚了,不让他出去,宝宝多会哭闹,因为他的意识里还没有建立起早晚的概念,于是以哭闹向父母抗议。其实,宝宝不是故意跟父母过不去,他只是在维护自主权而已。
如果父母强行制止,认为孩子不懂事,是叛逆行为,宝宝的自主性便会被压抑。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做法是温柔地与孩子沟通,顺应宝宝要求自主性的要求,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父母可以说:“宝宝,天黑了,现在是上床睡觉的时间。现在你有两个选择:第一,出去玩,但是外面已经没有小朋友了,他们都回家睡觉了,你一个人玩有意思吗?而且,如果你睡觉晚了,明天早上起床就会很难受,去幼儿园还可能迟到,被老师批评;第二,不出去玩,按时上床睡觉,听妈妈讲故事,明天有精神,可以尽兴地玩。”
宝宝再大一点,到了六七岁,他的自主性会更强,在父母看来“无理的要求”会更多。此时,父母应该奉行“有度地支持”原则,即同情、理解宝宝的自主性,但这样的支持是有限度的,而且要给予科学的引导。
现在的宝宝,与父母小时候相比,生长环境更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早教的兴起、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宝宝们提供了异彩纷呈的感观世界,宝宝的欲望比父母小时候更强烈,心智也比父母小时候更高,所以,父母应该尽量支持孩子的自主探索,给孩子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遏制、控制。当然,在支持孩子的时候也要有“度”,尽量往良性方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