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谈到的“爸爸经”就是:定规矩,付出爱。他说“给孩子们无条件的爱。同时,给她们定下大方向和一些规矩。通常她们都会完成得非常棒。”别怀疑,美国总统做到的事,其实,每个用心的爸爸都能做到。
爸爸们,请调动起自己的育儿智慧,成为给孩子立规矩,并且帮助他们遵守规则的人。
爸爸立规矩,强在哪?
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我爸爸》,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入门绘本。在《我妈妈》里,妈妈的造型都以花为元素,美好又温暖,表示妈妈在孩子的生命里担负照料和爱的责任。而《我爸爸》中多是格子和条纹元素,有规矩、有力量,明确地传达出爸爸在孩子的生命里是承担起规则建立的责任。
和更关注孩子生活细节的妈妈相比,爸爸更适合做那个孩子心中的权威。妈妈立规矩往往偏于生活细节:“好好洗手、不许乱跑、别把衣服弄脏……”这些规矩固然很重要,但规矩并不是越多越细越好。而爸爸们天生就懂得“抓大放小”,更能抓住重点问题,立下简洁明确的规矩。
爸爸对于孩子的最大意义之一是“陪玩”。爸爸和孩子一起定立游戏规则并说到做到,在游戏中建立起的规则意识会更深植于孩子的内心。
在执行规则时,相对于妈妈,爸爸往往会更清醒,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哭闹的非常情境中也能够坚持“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建立规矩,先有爱
对爸爸来说,要保证“立规矩”成功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先有爱,才能建立规矩。这个道理看起来简单,却很容易被忽略。如果爸爸平时不太参与照顾孩子,与孩子很生疏,上来就宣布一堆规矩,很严厉地惩罚孩子,那么,除了让孩子畏惧你,疏远你,别无效果。
孩子需要持续的爱与鼓励作为好行为的“营养剂”。如果他能在按时上床后听爸爸讲一个故事,那么以后他就更愿意在规定时间乖乖上床。因为爸爸表现出的爱给了他满足感,使他发自内心地乐于遵守爸爸宣布的规矩。父母克制情绪和孩子理性沟通,就是爱的体现。孩子其实很在乎爸爸的态度,紧张的表情、急躁的语气,只会模糊规则教育的重点,把教孩子遵守规则这件事变成亲子情感对抗。所以,越是在孩子违反,甚至故意挑战规矩的时候,爸爸越需要心平气和地坚持,才能收到效果。
立好规矩,爸爸最该知道的事
为什么要立规矩?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让家长省事,而是孩子需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需要知道别人对他们的期待,需要知道行为要有界限。明确了这个目的,用它来检验,就能明白自己给孩子立的规矩是否合理,执行时又是不是合适。
1. 立什么样的规矩?
孩子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知肚明是爸爸为孩子立规矩的前提。比如,要求2岁的孩子不能咬人,比让他们“守时”要容易得多,因为“时间”这个概念对2岁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规矩的内容也可以相应增加和细化。
针对小孩子,规则不要多,但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不要事事都立一套规矩,只挑当下最重要的规则或针对孩子目前的行为问题来立规矩,比如不能做危险的事、不可以咬人、不能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再简单的规定,只要持之以恒地执行,就能使年幼的孩子渐渐明白规定的内涵,并将它们吸收、内化。
2. 怎么把规矩传达给孩子?
有了规矩,怎么让孩子理解?很多父母对孩子宣布了规矩后,就默认孩子已经明白了,但实际上小孩子的理解力还很有限,而且孩子的理解力不会“拐弯儿”,他们需要得到最直接、明白、简单和容易操作的信息。否则,就为遵守规矩设置了障碍。
所以,首先保证你把要求说得很清楚,没有模棱两可的地方,不必讲很多道理,过多的道理容易把孩子绕糊涂,只要简单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最好再带着孩子做一次,以确定他明白你的意思。
在规则前面,孩子需要的是“做给我看”,而不仅是“说给我听”。爸爸所要做的,也不仅是立规矩和照章执行,而要更多地以身作则。
3. 孩子“犯规”了,怎么办?
孩子就是孩子,即使你花了很多心思立规矩,又耐心讲解,你说了多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是会做。这不是他故意与你做对,只是因为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那么强。因此,耐心地重复同一条规则,是爸爸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孩子违反规则,需要制止甚至惩罚的时候,一定要让他知道,约束他行为的是规则本身,而不是爸爸的力量。我们希望孩子理解的是“违反规则要付出代价”,而不是“因为怕爸爸罚才遵守规则”。
怎么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宣布规矩时,爸爸就要明确地给孩子描绘出来,如果不守规矩会怎样。比如,“吃饭时如果跑下桌子去玩,爸爸就会把饭菜收走,直到下一顿饭前不能吃东西”或者“坐车必须坐安全座椅,否则我们就不能开车出去。”
而当孩子违反规则后,爸爸要平静地有令必行。孩子会不断试探规矩的边界,以及你的底线。这种试探的过程,也是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因此,严格地执行规矩,但用温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也就是说,当孩子想要尝试逾越规则时,温和坚定地说“不”,这样的态度才能真正给孩子安全感。
从学规矩到“按规矩办事”,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爸爸始终如一、耐心地引导,是孩子最终走入“正轨”的关键。
看孩子年龄下菜,立规矩更easy
1~2岁的孩子:将规矩直接做给他看
1岁多孩子的理解力还很有限,纠正他行为时,不能只用语言,更要让他看懂你的行为、你的表情。如果爸爸想告诉孩子什么事是可以的、什么事是不被允许的,就直接做给他看。比如当孩子抢了小朋友的玩具,爸爸要做的就是直接收走玩具还给人家,同时配合严肃的表情告诉他:“不可以抢别人的东西!”
2~3岁的孩子:避免对孩子大喊大叫
2岁多宝宝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还喜欢频繁地大发脾气和哭闹。这时,爸爸要清楚地向孩子阐述规则是什么,你的期望是什么,但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要将与孩子抗争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点。
3~4岁的孩子:最好能让孩子“做一遍”
这一时期的孩子理解力更好一些,也愿意去遵守规矩,当你向孩子宣布一项规矩时,最好能让孩子“做一遍”。比如放一段音乐,让孩子在音乐结束前洗手、摆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双手交叉不摸东西等着开饭。当孩子做到了,给他鼓励,他会更有动力遵守规则。
4~6岁的孩子:请他讨论并定下规矩
对于大点的孩子,一个好方法是请他一起开家庭会议,讨论并定下规则。孩子越大,越要重视交流和沟通。可以像订契约一样,写下规定,并请每位家庭成员在上面签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契约拿出来讨论,要经常提醒孩子规定的内容,以防他们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