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1—3岁 > 幼儿早教 >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秩序感?它有多重要?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秩序感?它有多重要?

2015-03-09 10:52:38 出处:乖乖网 作者:园园 幼儿教育方法
标签: 幼儿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孩子做起事情来有板有眼,把自己照顾的很好,而有些孩子则成天娱乐。其余事情一概不管,事情往往做的一塌糊涂,丢三落四的习惯暴露地非常明显。这便是孩子秩序感培养的差距,拥有良好秩序感的孩子,做事干净利索。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呢?

秩序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而秩序感是指:个体对事物的顺序,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事物排列摆放,以及对环境中的规则、要求的感知,并在行动中能合理安排顺序、自觉遵守规定的能力。秩序感发展好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么做,谁先做、谁后做;而秩序感发展不足的孩子会东一榔头、西一棒,需要不断督促和提醒,生活混乱无规律。秩序感发展良好的孩子长大后能轻松规划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有效率;反之则会荒废光阴,影响生活质量。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秩序感?

秩序感对个体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0~4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可见,秩序感也是自小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孩子秩序感从最细微处着手。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秩序感的培养落到细微处,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例如2-3岁的小朋友,在他们还不太会照顾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秩序感的培养了。如:午睡时,你帮他脱下衣服,告诉他:脱好的衣服放在脚边,鞋子并拢摆在床脚。他便知道,鞋子和衣服不能乱放,而是有固定位置的。小班了,幼儿渐渐学会了穿脱衣裤,这时,孩子不仅要能将鞋子、衣服放在指定位置上,还要让他们知道,午睡和起床时先脱(穿)什么,再脱(穿)什么最方便。如:先坐在床上脱鞋,再脱裤子,这也是一种序。及至中大班,孩子穿脱衣服已经比较灵活时,可继续增添要求。如:走入寝室(或走出寝室)第一件事该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一段时间的梳理以后,幼儿就会形成关于入睡(起床)的这种序。

其实在生活的每件事情当中无不渗透着秩序的因素。比如:饭前洗手的几个步骤(拧开龙头、冲、擦肥皂、冲净、擦手)是一个序;锻炼后进入教室做什么(入厕、洗手、喝水)是一个序;离园时该怎样整理(收玩具、架椅子、道别)也是个序。如果引导孩子把生活中这些细小的秩序管理好,那么班级的纪律也变好了,孩子的安全也有了保障,我们平时所说的抓常规,不就是在谈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吗?

二、培养秩序感要赋予孩子知情权

每个幼儿园都有作息时间表,为孩子制定了有规律的生活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处的。但在某些时候,这些规律常常会被打乱。如:突然阴雨,室外活动进行不了;或节日前编排节目时,孩子会出现骚动、混乱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们往往会说:太兴奋了。其实这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套序被打乱了,而新的序又没有建立起来。

生活总会有变化,规律也不是铁定不动的,打破前面一个秩序再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生活规律是经常要发生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时,可提前几天告诉幼儿原因以及新的计划;就算是突发性的改变,也要告知孩子临时的方案。朝令夕改,遇事三变,会令孩子茫然不知所措。只有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给他们心理准备期,情绪才不易受到影响。

幼儿园的孩子还不认识课程表,因此在每天早晨,老师要口头告知幼儿这一天的活动安排。形成习惯后,幼儿都知道星期几要上什么课,早早把学习用具准备好,课前准备变得十分轻松。

给孩子知情权,给孩子透明度,是帮助他们建立新秩序的关键。

三、培养秩序感要给孩子创设整齐有序的物理环境

如果前面所讲的两点均属于时间上的序,而这点就是空间上的序了。

空间的秩序是指什么呢?

教室内,一切物品的摆放都是有固定的位置的。数学区、美工区、音乐区、表演区每个区域相对隔开,而区域内的物品也都在自己的家里。另外,教室内的墙饰或悬垂吊饰,也需要按规律和顺序布局。每个区域可供几人玩,该区域内物品数量大致有多少,这些平常列为游戏规则的规定也是空间秩序的一部分。物品的摆放一旦定下之后,就不要轻易变动,给孩子固定的印象。如果有改变,要及时告诉幼儿。

小班时,可先让孩子们参观教室,了解东西摆放的位置,通过送玩具回家等巩固幼儿对物品摆放位置的认识;中班时,不仅让幼儿送归物品,还让孩子帮老师一道整理;到了大班时,值日生不仅送回物品,而且要整理清点。

那些丢三落四的孩子尤其需要这方面的练习,让他负责管理一些东西,这种责任感会督促他思考,有助于促进孩子秩序感的发展。

四、培养秩序感要求教育者预先心中有数

这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前提。无论是家长或老师,在要求幼儿做事时,都要心中有数。即:细化要求,分步骤进行。如:让孩子把图书收拾一下,不仅仅是说你去把图书理齐就行的。首先要细化:小书归小书,大书归大书;其次要给孩子一个操作步骤,如:先把图书都摆出来,然后小书和小书归在一起,大书和大书归在一起,最后将书抓起镦一下。

又如:进餐后要求孩子做3件事:漱口,放碗,擦嘴。但这只是交代了一个步骤,具体怎么做还要细化。例如漱口(放小半碗水,喝一口,在嘴里漱漱,吐掉;再喝一口,嘴里漱漱,再吐掉;漱3、4次就可以了)。

虽然这些细化的要求使幼儿园的工作显得很琐碎,但在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初期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秩序的网络内化在孩子心里之后,班级的管理就变得非常轻松。

五、培养秩序感要让秩序从孩子中来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长、发展规律,每个个体也都有自己内在的秩序感。过多的要求和干涉都会影响孩子自身秩序感的生发。因此,培养孩子秩序感时不能只是成人教幼儿做,而是通过和孩子的谈心、讨论,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建立自己认可的秩序。如:孩子刚从户外活动回来时,往往兴奋不已,说说闹闹,不知该做什么事情。通过和孩子讨论:进入教室应该做哪些事情?哪件先做?哪件后做?为什么?孩子经过思考后,知道了按一定的次序做事情,既节约时间又方便,而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做好玩的事情。由于这个秩序是幼儿自己认可的规则,在执行这个要求时,孩子就比较顺从,因为那是从他们自己来的。

这是一个让幼儿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下次再遇到这些事情时该如何做的过程。也就是让孩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讨论后再帮孩子提炼要求固然麻烦,没有老师直接要求那样来得快,但这为幼儿提供了一条思路,以后做事时,他们还会沿着这条思路考虑开去。教育者所授的不仅是鱼,而应该是渔。渔即是一种方法,做事的方法、思考的方法。

六、培养孩子秩序感要求教育者有恒久的耐心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从一个行为到一种习惯,这中间是个漫长的过程。幼儿一次能把东西放回原位很容易,但要孩子一直把玩具归放得整整齐齐、做事细心周到则比较困难了。有的研究说: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但在实际观察中,却发现习惯的养成远远不止这个时间,21天后的反复很大。如果不经常提醒,幼儿很容易回到以前的老习惯上去。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这个习惯,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坚韧的耐心。

教育者要不断提醒、督促;不时表扬、鼓励;必要时还需要批评、制止。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把心中那个不变不动的原则用一种温柔不严厉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到它是不能逾越的,再用持久而有韧性的行动修正幼儿的毛糙和冲动,重复、一次次重复、艺术的重复,一点点打磨出有秩序感的孩子。

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规定幼儿在教室内不许疾跑。但对于有些好动的幼儿来说,遵守这个秩序很困难。于是,在孩子每次犯规的时候,便提醒他重走一遍,再犯,就再重走一遍。一旦发现孩子有些厌倦了,可仍旧遵守不了规则的时候,便要采用一些艺术化的方法了。如:在地上贴上小脚印,每次踏一步,提醒他们小心慢行。最后,幼儿终于能够记住并且自觉遵守这个规定了。

其实,秩序感,既是一种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也是一种处理事情的思路,又是一种规则意识的养成,还是一种人和事物关系的建立。

人格是个整体,各种品质间相互交叉、互相制约又共同成长。培养幼儿一种品质时,实际上已经和其它方面通融起来。抓好一点,不断细化深入,由点及面,一个健康、有秩序的孩子就成长出来了。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