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口吃的现象,同时在面对陌生环境时,孩子也有可能出现口吃的现象。不过有位甜妈可急坏了孩子口吃的问题,来看看她是如何帮助宝宝正确发音的?
情景回放:
甜甜妈最近几天发现,甜甜说话有些结巴,甜妈请她不要着急,想好了再说,说了几次以后,甜甜有点怕说话了,而且一说话更容易口吃了。
甜妈咨询了专家,专家说这个时期孩子出现口吃很正常,不用太在意,不要特别纠正她,甜妈也尽可能不去管,可是一个月过去了,甜甜说话依旧不利索,一着急更是口吃得厉害。甜妈又叫她慢点说,看着她口吃的样,忍不住冒火,语调也变了:"你就不能想好了再说?!那么着急干什么?!"
甜甜看着妈妈,满脸的委屈,眼泪都出来了。甜妈心里也好无奈。
孩子口吃是怎么回事?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虽然不太严重,但是也影响孩子和外界的沟通,口吃可以分为三种:暂时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
暂时性口吃是人在感情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出现的短暂语言不流畅现象,也指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发育性口吃,很多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情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说话不流利的现象会逐渐消失,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有过高或过严的要求,过多地进行纠正,则可能会使孩子由于紧张和压力而失去说话的信心,发展成为口吃病。
有些孩子四五岁时说话仍结结巴巴的,这种良性口吃需要父母耐心矫正,两年到三年内多可消失。而5岁之后出现的口吃,就比较顽固了,需要进行持续有效的矫治,否则可能成为永久性口吃病,矫治起来更困难。
造成孩子口吃的原因很多,只有找对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矫正口吃。孩子口吃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语言与思绪发展不同步
幼儿期是孩子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最先发展的是听和理解语言的能力,然后才发展口语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是先学会听懂话,再学习说话,所以常常心里明白了却说不出来。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词汇是很困难的,因此,说话时出现犹豫、哼哼、停顿和重复等,都是非常正常的。这个时期的口吃或说话不利索,一般到5岁左右可以不治自愈,如果父母误认为孩子是口吃,过于紧张,过于关注,以及做过多批评或矫正,反而会使孩子说话时更紧张,害怕说错话,说话时失去信心而发生口吃。
模仿
亮亮有个邻居叔叔口吃,亮亮觉得很好玩,回家学叔叔说话,还学得惟妙惟肖,把全家人都笑翻了,虽然妈妈教育他说这样不好,但亮亮显然还是被学口吃所产生的喜剧效果吸引,常常学习叔叔口吃,逗爷爷奶奶笑。一开始大家也没太在意,结果慢慢地亮亮真有点口吃了。
像亮亮这样,学习成口吃的孩子不在少数,口吃的感染性很强,孩子们常常因为觉得口吃的人说话特别好玩而模仿,很容易学会口吃。
突然的变化
明明刚上幼儿园没几天,妈妈发现他说话有些口吃,她没有太在意,只是有意识地多陪孩子,像往常一样和他说话,引导他多谈幼儿园的事情。有一天,老师问明明妈:"明明是不是口吃?"明妈对老师说:"不是,他说话一直很流利,最近可能是因为刚刚离开我,对新环境不适应才这样的,相信他适应后就会好。"老师松了一口气,果然过了不到两个月,明明口吃的现象完全没有了。
环境突然改变、亲人离世、过分地受罚、惊吓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口吃的现象。
大脑功能侧化影响
有研究发现,在父母强行改变孩子的左右手用手习惯时,受大脑功能侧化的影响,幼儿也会出现言语流利性差、重复等口吃现象。一般随着孩子渐渐习惯右利手或双手协调分工,口吃的现象会自然消失。
特殊的疾病
有一些特殊的疾病也能造成口吃,比如,长期患小儿癫痫、麻诊、鼻炎、扁桃体炎或肥大、鼻窦炎及喉科疾病使幼儿在病中或病后造成口吃,这类口吃需要辅以一定的医院治疗。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口吃?
孩子出现了口吃,父母应该分析产生口吃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矫正。
忽略孩子的口吃
如果孩子的口吃只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比如,一时想不出来用什么词或者太兴奋、伤心、害怕时的语言不流利等,父母可以不去注意这种口吃,就像对待孩子走路不稳、拿筷子不熟练一样,理解孩子正在学习和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多鼓励他,树立他说话的信心。
父母除了自己注意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问题,相信他一定可以逐渐流利地表达自己外,还需要留意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人在强化他的口吃行为,比如,家里的老人、邻居、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等,像前面明明妈妈一样,如果与幼儿园老师等一起多方努力,会使孩子成长得更顺利。
对父母来说,不能太关注孩子的口吃,但也不能轻视,因为口吃越早矫治效果越好。如果初学说话的孩子,口吃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后不见好转或者是加重了,甚至出现多余的伴随动作,则需要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或治疗。
及时纠正孩子的模仿
当父母发现孩子模仿口吃的人说话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告诉孩子那是不好的行为,并且要尽可能地忽略,不要用成人的大笑来捧场,那样会强化孩子再次模仿。
帮助孩子减轻压力
父母要尽量减少使孩子面临紧张和压力的情境,比如,突然更换孩子的生活环境、在陌生人或许多人面前指责孩子、批评孩子,或是对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提出过高的要求,过分地要求孩子保持整齐、洁净、有礼貌、安静和服从,孩子会产生心理冲突并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往往表现为语言障碍,甚至不愿说话。
当孩子经历突然的精神刺激,如环境突然改变、亲人离世或受到惊吓后有口吃现象时,要多陪孩子,在情感上多支持和接纳,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愤怒、恐惧或悲伤,鼓励他多谈论面临的问题,或者通过角色扮演等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变故,这些都可以缓解他的口吃。
不要批评、指责
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平时说话时出现一些口吃的症状便严厉批评、大声训斥孩子,并急于矫正,要求孩子立刻"再大声说一遍!说清楚一点!"这样做反而会使孩子更加紧张,对说话产生压力或感到害怕或自卑,口吃可能更加严重,甚至不敢说话了。
注重表达内容
爸爸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多去听他说的内容,鼓励他敢于张口,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话说得怎么样"上。
当孩子急着开口时,父母可以停下来耐心地听他把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不要着急提醒、不要催,父母不要说:"别着急,慢慢说。"这些话常常会传达父母的着急和焦虑,增加孩子说话的心理负担,暗示他说话"有问题",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会变得紧张,更容易口吃。有时候也可以"无意"地把他想表达的意思重新整理一遍,"哦,你是想说……是吗?"让孩子觉得他说的话很重要,但又不让孩子感到是自己说不好。
注重性格培养
口吃常常也与孩子的性格有关,开朗、大方、乐观、自信的孩子即便有过口吃,但他注意力不集中在口吃上,而是放在所表达的内容和参与的活动中,不把"口吃"当成自己的问题,一般能较快地得到改善。但是,性格比较敏感、内向,较为懦弱、退缩或者急躁的孩子,常常会因为口吃,或者因为害怕口吃时别人会责怪或嘲笑自己,而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自信,而容易加重口吃的程度甚至演变为继发性口吃。
父母要着重孩子的性格培养,不要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如果你感到孩子对口吃比较在意,表现出对说话不自信或退缩,要多多鼓励他们,着重去理解他表达的内容,少关注他的"口吃"。同时,不要把口吃等同成孩子的问题,它只是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把问题与孩子本身分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教会孩子如何坦然地面对周围有些人的批评和取笑。当孩子变得更为自信和独立,他就开始不害怕"口吃"这个问题,也更容易赶走"口吃"这个问题。
对孩子进行节奏训练
根据孩子言语表达的情况,让孩子多听声音优美、表达流畅、内容合适的语言,听熟后,让孩子跟着一起讲,一起念。孩子在唱歌、朗读、讲故事时往往不容易口吃,正是因为这些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节奏,当孩子投入到故事里的时候,他会很专注和放松,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孩子口吃的现象。
弱化第一个音
口吃时,大多都是第一个音发得又急又重,如果第一个音发得过重,就会导致在发第二个音时缺氧,往往容易卡在那里,比如,通常会有"sh……sh……shang(上)菜吧!"就是在sh的音上发音过重,导致这里的口吃的。所以,可以诱导孩子先轻轻地发出字的声母,然后与韵母拼合,拼出字音,再慢慢地向第二个字音滑动。
口吃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不用着急,用一些小方法帮助孩子慢慢忽略口吃,他会自然而然地说得很好。淡定而有策略,是智慧父母的无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