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尤其在3岁以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爸爸更擅长带着孩子往外走,去探索广阔、多元的世界,认识新鲜事物、发明富有创造力的玩法,培养多种技能与能力。爸爸能给予孩子的,是创造力、想象力与行动力:这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
小莫很小的时候就对扫地之类的事很感兴趣,在他看来,那是“大人的工作”,他也很想参与!刚好爸爸也喜欢把原本平淡的事变成有趣的游戏,父子俩一拍即合,开始了他们的“家务大作战”。
许多家庭教育孩子做家务,都是用“责任”作为引导:你是家庭的一份子,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及与自己能力相应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但,是不是非得这么严肃呢?其实从爸爸的角度去看就明白了:如果被义正词严地要求、乃至教育要做家务,爸爸心里也会有点小反感。所以,当爸爸去引导孩子做家务,他不会仅仅严厉要求,他可能会引入一些新的元素:游戏性、创造性、竞争性……家务也能变得有趣又好玩!
初级:兴趣吸引,饥饿营销
最早是在小莫不到2岁的时候,看见我们扫地,他也兴奋地扑过来要抓扫帚玩。2岁前后,小莫正处于拼命想要模仿大人做事的阶段呢。爸爸当即说:“好啊,给你——不过,只能给你用5分钟。”爸爸是很擅长“饥饿营销”的,5分钟一到,就果断要求他把扫帚放回原处。小家伙有点依依不舍,到了下次他自己不小心把纸屑撒在地上,他就积极要求:“我自己来扫!”然后都不等回答,直冲扫帚而去。
诀窍一:饥饿营销
爸爸说,稀缺性能提升事物的价值,过量供应则会令事物大大贬值。如果想让孩子爱上什么东西或爱做什么事,千万别供应过度!家务也是一样,非得制定规矩、要求孩子每天扫一次地……“限量供应”,始终保持小家伙对扫帚的兴趣度!直到现在,在家里也好,在幼儿园里也好,小莫都会很积极、很兴奋地去抓住每一次扫地的机会。
诀窍二:正面描述
老一辈的父母喜欢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听在孩子耳里却会自动翻译成:劳动是辛苦的、无趣的、不得不做的!爸爸喜欢概念重构,他从来不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把事情描绘得很有趣,还会带小莫发现更多可能性,比如扫地,“我先示范给你看3种不同的扫法,你还能发明出更多吗?其中哪一种扫法的效率更高?”……家务活就此变成一场“身体力行”的头脑风暴。
进阶:顺势而为,备足道具
小莫3岁多,爸爸买了一整套的洗车工具。小莫喜欢极了,手痒痒得马上就要玩。当时正值夏天,孩子最喜欢玩水,爸爸就把洗车描述成了一场大型玩水游戏以及一场“车量级”的洗澡事件:“你可以用压力喷水壶给车洗淋浴,再用大海绵给它涂上泡泡,再帮它把泡泡都冲干净,我们比比看谁冲得比较厉害……”小家伙玩得起劲,最后浑身都被打湿了,大大地满足了他玩水的要求!洗车自此就变成了父子俩的常规家务游戏。
诀窍三:道具很重要
想让孩子爱上做某件事,给他提供一大套有趣、炫酷的道具就可以!想想看穿上“洗车专用围裙”,拎着跟他个头差不多的压力喷水壶,打开开关,连着喷嘴的毛刷子就会给车窗喷上一片细细的水雾……是不是跟动画片里的场景一样梦幻?对此,本性贪玩的爸爸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