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南人,妻子是山东人,三年前喜得贵子,双方老人轮流来京帮着照顾孩子。随着孩子长大说话,不可调和的矛盾接踵而至:爷爷奶奶在的时候,跟孩子交流用湖南话,结果孩子把“湖南”说成“福兰”;外公外婆来了,孩子又学了一口山东话,简直是个小“水浒好汉”。虽然我们两夫妻一个劲想拿普通话矫正孩子的口音,无奈工作忙,带孩子时间短,总敌不过方言的耳濡目染。您说,就我们家这种情况,该怎么教孩子说话呢?
现在隔代教育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小夫妻来自不同城市,父辈又往往不太会说普通话,导致育儿过程中普通话与方言“打架”的现象在不少孩子身上都有显现。有些孩子一张嘴,两三种方言跟普通话、英语混着往外蹦;有些孩子两三岁还难开“金口”,跟家中语言环境太复杂不无关系。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在一岁之前处于语言的“吸收期”,已经开始练习控制发音、掌握语义,为日后的“开口说话”做准备。在10~14个月,孩子往往就能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能被他人理解的词了。如果家中存在不同地域的方言、口音,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干扰,可能说话晚一些,但一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实际上,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就像一扇大门,小时大门是完全敞开的,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渐渐关闭。复杂的语言环境反而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在多种语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的语言学习能力反而可能更强。
孩子还拥有自我内化多种语言的能力。即使孩子在多语言环境下成长,也不会对其语言发育产生很大影响:这样的孩子一般说话较晚,且有可能出现各种方言混在一起表达的现象,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内化,便会分清各个方言的差别,游刃有余地切换。就像曾经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那些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流利地切换普通话、台湾话、粤语和英语。所以,多种方言不但不会影响孩子对普通话的学习,还会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家长不必过于担忧,更不要因此破坏家庭关系。
最后,学普通话和外语固然重要,但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因此切不可因噎废食,完全“封杀”孩子学习方言的机会。
幼儿语言学习小贴士
1.孩子一岁左右开始理解语义,会说出有概括意义、能被他人理解的词语。此时,家人最好固定一种口音与孩子交流,营造好的氛围,促进孩子的语言学习。
2.一般而言,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母亲应多与孩子交流,给孩子读读书、讲讲故事。
3.减少孩子用叠词(如吃饭饭、喝奶奶等)的机会,教他正确的表达方式。孩子学说话会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等阶段,一直使用叠词会限制其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