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研究发现,某些问题青少年的焦虑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的首次焦虑,因此,了解宝宝的情绪,让他感受到父母亲的爱,宝宝的成长才会快乐又健康。
帮助宝宝度过焦虑
不只是宝宝会因为分离而感到焦虑,妈妈也一样有这种情绪,分分秒秒为宝宝担心、无法放手让宝宝独立、担心宝宝生病而过度保护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过度的依赖,反而更加重分离焦虑的症状。因此,爸爸妈妈先调试好心态,才能协助宝宝共同度过心理危机。
1、适当的协助:对孩子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情境进行知识性的教育,用渐进式的引导,协助他们认识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宝宝的好奇心,进而敢去接近或做尝试。
2、给宝宝立即的回应及安全感: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随时做出回应,让宝宝知道妈妈一直存在,没有消失;当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厕所时,你可以将宝宝放在门口,他会先看你是不是在那边,然后再去玩自己的游戏,这样来来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确认妈妈一直都在的事实之后,你就可以关上门,但记得要跟保持宝宝沟通哦!
3、在必要时坚定地离开:离开时要告诉宝宝:“妈妈等一下就回来,宝宝要等等哦!”并且一面走一面跟他说话,坚定宝宝等待的决心。
4、妈妈自己也要放松心情:婴幼儿会模仿好的行为,也会模仿不好的行为,因此如果爸爸妈妈常有焦虑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孩子跟着仿效,例如:妈妈经常担心爸爸怎么还没回家?到底出了什么事情?这种紧张的气氛,也容易反应在宝宝的身上,大人必须先调整自己的情绪。
重质不重量的亲密关系
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社会心理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对将来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懂得宝宝的需求,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即使亲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也能培养宝宝健康稳定的人格。
1.妈妈不必过度紧张,尽量平静地对待分离焦虑。
2.分离焦虑的发展和缓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期待立竿见影的妙招,不要着急。
3.让照顾宝宝的人了解宝宝近期最喜欢的玩具和活动,为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做好准备。
4.提前对宝宝解释,妈妈要出门,让宝宝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5.妈妈出门前可以给宝宝安排好活动,并引导宝宝投入其中,减少宝宝对离别的高度关注。
6.建立告别仪式,拥抱宝宝,挥手再见,并告诉他你要去上班了。仪式化的程序,会让宝宝以后看到这个信号就知道妈妈必须上班去了,告别会更轻松。
7.道别后,要用愉快和轻松的状态离开,因为妈妈的情绪和行为都会给宝宝一些暗示,而他很善于学习和捕捉妈妈的信号,因此,千万不要对宝宝表现出你的不舍,不然会影响他的情绪。
8.外出回来后,与宝宝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让宝宝感觉到妈妈回来后还是一样的爱他。
医学治疗焦虑症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亲不必过分担心焦虑症对孩子成年后性格的影响,目前,医生们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一、制造模仿情境,让幼儿观察他人如何成功面对焦虑的情境。二、敏感递减法:训练个案放松→鼓励个案描述产生焦虑的情境→鼓励个案想像过去产生焦虑的情境,由情节较轻的情境开始想像。
孩子哭了要离开吗?
面对宝宝因为分离而害怕的哭泣,妈妈们不自禁地心生怜悯,甚至产生罪恶感,因而放弃离开的念头,转身回到宝宝身边,但却无形中让孩子认识到用哭闹哀怜的方式可以让父母屈服的。这个时候妈妈就要下定决心,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宝宝,妈妈现在要离开,并向他保证何时会回来,帮宝宝建立起“妈妈并没有消失”的概念,渐渐地让他跨越这道认知的鸿沟,走出分离焦虑的恐惧。
避免错误的处理
一、避免将幼儿关在黑暗的场所,或施以恫吓的手段,例如:宝宝不听话时,威胁他说,会被魔鬼抓走,这类的话语会让幼儿的潜意识产生幻想,加深他内心的恐惧。
二、避免强迫分离的情形发生,父母尽量不要让宝宝跟陌生人独处,例如:父母亲临时有事外出,把宝宝托付给隔壁的邻居照顾时,宝宝突然被迫要和陌生人相处,自然会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以后宝宝会更害怕妈妈离开,黏着父母亲不放。
三、有些父母亲无法忍受孩子因为分离而哭闹的状况,以贿赂的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但是糖果的诱惑并无法取代安全感的来源,也会造成孩子日后的依赖性更大。
四、有些妈妈趁着宝宝睡着时溜走,等他一醒来发现妈妈不见了,又开始哭,这反而增加宝宝的焦虑感,也等于传递给他一个讯息:“千万不能闭上眼睛,妈妈会消失不见哦!”宝宝随时担心妈妈离开,变得更紧迫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