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高兴点儿说——“真好吃!”
除了为换取小利,让孩子对外人撒谎,有时父母们还会教唆甚至逼使他们对亲人、对长辈,讲出所谓的“善意谎言”。
在妈妈住的公寓楼外,我看到楼上邻居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子在单元门外商量什么。
小男孩嘀咕着:“我能只看奶奶,不吃饭吗?我不喜欢吃奶奶做的菜。”
爸爸不同意:“奶奶就盼着我们来,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菜,你怎么能不吃呢?你不但要吃,还要说‘真好吃’!”
正说着,奶奶在楼上喊话了:“哟,来了!怎么不上来啊?我专门做了鱼呢!”
孙子一听更犯愁了:“奶奶做的鱼最难吃了!”
爸爸急了:“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呢!我们来练习一下如何称赞奶奶做的菜好吃。来,高兴点儿说——‘真好吃’!”
“可我要是说‘真好吃’,奶奶又会给我夹好多鱼,那怎么办?”
“你别管那么多,吃就是了!”
孩子爸抱起孩子,往楼上走了。
这个“真好吃”,还要“高兴点儿说”,是不是谎言呢?当然是。而且比起上面那种谎言,这一类“善意的谎言”在我们中国人的大家庭里更为常见,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发生,因为它有一顶“善意”的帽子。
善意确实应该有——奶奶为迎接儿孙,马不停蹄忙活出一桌饭菜,谁都不忍心泼冷水。可是谎言也确实会带来问题——误以为孙子最爱吃自己烧的鱼,奶奶会乐此不疲地继续做鱼;对孩子来讲,每次相聚都会伴随着不情愿的压力,虽然他也想念奶奶。
这样的亲子关系和祖孙关系,健康吗?
都不要别扭着、压抑着长大
真希望那个爸爸,听见孩子抱怨菜难吃时,多听听孩子的理由。比如问问他:“哪个菜你不喜欢啊?”“是太咸,太辣,还是没味道?”“有没有喜欢吃的菜啊?”等等。掌握这些信息后,再跟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如果是“爸爸妈妈都没有觉得辣”,就要告诉孩子:每个人口味不同,家里其他人既然觉得没问题,那么你可以选择少吃点,但是不能只依自己的口味换味道。
如果是“嗯,爸爸妈妈也觉得鱼有点咸”,就不妨和孩子商量,如何调整措辞、婉转地告诉奶奶。比如教孩子这样说:“奶奶,这个红烧肉挺好吃,可是这鱼有点咸……”
上面这两种做法是不是撒谎呢?当然不是。它们可比善意的谎言高明多了——这样做,父母始终和孩子有共识,既没有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又让他学到了尊重别人,还锻炼了沟通交流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亲子间的感情与信任,要建立在彼此的坦诚上。为了所谓的表达善意、维系情感、打造家庭凝聚力,而让孩子说违心的话,积累越来越多的委屈,别扭着压抑着长大,成本耗费也太大了。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