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第一次做出打家长的行为时,要马上制止,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并让孩子亲口向被打的长辈道歉,保证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从小约束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才能使他今后的人生走上正轨。
玩具可以“开发智力”,要啥买啥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有些家长毫无原则,孩子要啥都给买,还美其名曰“每种玩具功能不同,能开发不同方面的智力”。一方面,买玩具要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不是要啥买啥。比如,1~2岁孩子的空间感更敏锐,可以选择推车、能 爬着钻过去的圆桶,同时训练孩子的抓握能力;2~4岁是儿童专注力发展的时段,可选有情节的拼图;4~6岁的孩子想象力、思维能力快速发展,求知欲旺盛, 可选择积木等益智玩具。另一方面,有求必应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典试验证实,能够耐得住等候而获得更多回报的孩子,更受人欢迎,更自信,学习成绩更好。因此,该买的玩具主动买,能等待的就让孩子等,不该买的坚决不买。有研究发现,学会接受失望,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觉得孩子笨手笨脚,事事代劳
有些急性子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做事笨手笨脚,于是事事代劳。随着心理发展,孩子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想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或承担一些责任,这是一种生活体验和成长乐趣。事事代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遇事只好完全依赖父母,甚至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胆怯心理。日本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理念,他们外出自己背包、吃饭、穿衣服。因此,聪明的父母会根 据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创造机会让孩子从会做事情、习惯做事情,到有责任完成任务,建立生活自理的习惯。比如,两岁学会脱外套、洗手,两岁半学会穿粘扣的鞋子、3岁学着穿外套、衬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