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女士的儿子辰辰两岁时,婆婆退休搬来同住,本来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时出现些小摩擦。比如:午饭戴女士做了红焖大虾,说好一人两只,婆婆一句"我不爱吃",硬是把自己的一份夹到孙儿碗里。以前辰辰喝水一点儿不费劲,一杯凉开水几口就喝了。婆婆可好,又放糖又放果汁,辰辰再看见白开水就摇头。还有,辰辰本来自己已会穿鞋袜,婆婆非要包办代替,搞得辰辰自理功能全退化了。戴女士对自己的婆婆真有点头疼了,这样下去儿子还不被她宠坏了?
恪守老经验,缺乏新知识,育儿观念相对滞后,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当前社会生活或多或少会有差别。他们总是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言行,容易使孩子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甚至养成孤僻自卑不合群的性格。
贝贝一生下来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地上班,她是在爷爷奶奶的膝下长大的。布娃娃是她的小伙伴,半导体里的儿歌、音乐是她的老师,而跟着爷爷奶奶上街则是她认识社会的基本活动。爷爷奶奶已经很老了,走路蹒跚。所以贝贝学龄前更多的时间就是呆在家里自己玩,直到上学她才真正迈出了家门。现在贝贝即将大学毕业了,但身上还是留着很深的隔代养育的痕迹:文静、不善言谈、不喜欢运动、缺少独生子女的天真活泼,下了课就回家,校园里见不到她的身影。这种孤僻的性格不能不与她最初的生长环境有关。
权威建议:加强沟通更新观念扬长避短科学育儿
刘燕芳,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副校长,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她对隔代教育现象一直给予关注。她认为,要改变目前隔代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的状况,需要年轻父母和祖辈们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扬长避短,克服存在的弊端,发扬其中的优势。刘燕芳给广大老人们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自己的心态。
抚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有时候孩子想要自己做些事情,但是老年人就会说"我不放心"。比如有一件事,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可能不太适应,就开始哭闹,老人一看就以"不放心"为理由赖在幼儿园里不走,抱着哄孩子。这样做幼儿园的老师也很不满意,因为在老人的庇护下老师的权威性就没有了,孩子变得不听老师的话,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孩子进入幼儿园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老人的"不放心"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老人们要明白,不是我孤单需要孩子,而是为了使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更新自己的育儿观念。
现在与老人当年的时代不同,不是说付出的越多就越能带好孩子。老年人要当好"隔代家长",就必须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事物。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如果教育观念和方法是错的,带的越多可能对孩子不利的影响越大。老人们要学会跟孩子一起成长。
三、祖辈和父母要多进行协调沟通,统一认识。
隔代教育与父母的亲子教育各有利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祖辈与父辈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尽可能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时间充裕有耐心,可以让他们更多地去料理孩子的饮食,但父母要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务必不要出面干涉,应维护孩子父母的权威。要充分利用隔代抚养与父母抚育的各自优势,两代人经常探讨孩子的培养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沟通教育要在孩子不在场时进行,如果当着孩子的面你争我论,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好。
五、事情做多了也不要抱怨。
有些老人经常把带孩子的辛苦一箩筐倒出来,向年轻父母吐苦水,这样反而会加深年轻父母与老人的矛盾,这也是出现"费力不讨好"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老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怀着感激的心,觉得孩子能够填补自己孤单的生活,这样才能与年轻父母更和谐地相处。一旦经常抱怨,不但把所有的付出都抹杀,还会导致与年轻父母之间的矛盾升级。多做事少抱怨才能化解家庭矛盾。
六、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学习教育孩子的技巧。
不要包办代替。要放手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的老人说,我为孩子做这些,我已经很对得起他了。其实这不是"对得起"的问题,正确的方式是教会他面对困难处理事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