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滚滚、胖嘟嘟的宝宝固然惹人以爱,但然而,当宝宝持续白白胖胖时,可先别高兴得过早,医师警告家长必须对宝宝的体型提高警觉,小心别让他长成胖宝宝。宝宝什么情况下是体重过重,家长又该如何预防养出胖宝宝?
曾经,内分泌科的同事让我去给一个小胖子进行饮食指导。当我看到孩子的一刹那,我就傻眼了!这个才2岁9个月的男宝宝,体重竟然已达到38公斤,是同龄正常小朋友的3倍。由于肥胖,他的头就如同成人般那么大,且满口龋齿。
据了解,这个男宝宝胖具有家族性,他的爸爸和奶奶都都比较胖。而他从出生起就是巨大儿,而家人又担心母乳不够吃,在坚持母乳的同时加奶粉,刚出生没几天,他一顿就能喝100 毫升多的配方奶。第一个月,宝宝的体重竟然增加了2公斤多,显然是喂养过度了。现在,他吃饭速度很快,且爱吃荤汤泡饭、甜食、甜饮料和高热量零食,家里人又特别“宠爱”,经常给他买零食。直至最近体检发现,孩子的血糖已经偏高......
体重过重=肥胖?
新生宝宝出生后第一周,因为吃奶量不足,有水分丢失和胎粪的排出,会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下降在生后第3~4天达到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以后逐渐回升。大约在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如果生后及时合理喂养,可以减轻或者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在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可达到1~1.7kg,生后3~4个月体重月等于出生时的2倍。到1周岁的时候,后9个月的增重约等于前3个月的增重,即12月龄时宝宝的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约2.5~3.5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约2kg。
生后3~12月体重(kg)=(月龄+10)/2
生后1~12岁体重(kg)=年龄(岁)×2+10
上边两个公式是常见的体重计算公式,但仅仅通过这个就可以判断自家宝宝是否属于肥胖吗?答案是否定的。除了体重外,还必须同时结合宝宝的月(年)龄、身长(高)等要素,并经过医生的全面检查后才能确定。不同月龄的孩子身高、体重都有一个科学的参考范围:WHO及中国都有一个能够反映孩子动态发育的曲线图。有条件的家长可以从网上或医院里获取相关资料,然后将宝宝的身高、体重按照月龄或年龄标记在图上相应的位置处,如果发现孩子的体重明显超出正常范围,就要警惕孩子的体重是否达到超重或肥胖了。此时,建议家长带着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保科作进一步检查,发现有肥胖的趋势,就要及时干预。
别急着给宝宝减肥
一般而言,不建议在1岁内轻易限制他的饮食与减重。因为1岁前是孩子快速生长时期,足够的营养对孩子成长很重要。倘若发现他体重过重,可以稍微减少些奶量,或者延长两餐之间的时间来避免体重持续增加。但由于随着月龄增加,宝宝的活动量愈大,所需热量也愈高,因此对饮食的需求也增加,家长也愈发难以把握准确的饮食量。如果家长过于严格限制孩子的食量,可能会有反效果,还会增加照顾上的困扰,使孩子出现哭闹情况。
原则上,如果怀疑宝宝的体重真的过重、甚至有肥胖问题,只有带着他去小儿科检查,以确定是否真的过重,因为有些宝宝很重,但同时身长也明显超过同年龄的孩子,这样的宝宝并不算超重肥胖;有些宝宝比别人矮一截,似乎急需“补补身体”,结果体重过重,属于超重肥胖儿。此外,如的确属于肥胖,还需要诊断出他是因喂食问题还是因为特殊疾病而导致的,搞清楚这些才能帮助父母有效地进一步了解该如何帮助宝宝控制体重。
值得注意的是,胖不能代表营养素的过剩,相反,它更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等问题。这是因为胖了以后,脂肪组织或细胞中会储存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D等,导致宝宝血液中的维生素D不足,而出现缺乏的症状。由于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等,婴幼儿期若缺乏容易出现佝偻病,较大的儿童则会出现抽筋等缺钙的表现。同样,胖宝宝也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等营养不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