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1—3岁 > 幼儿早教 > 孩子缺乏同理心 谁之过?

孩子缺乏同理心 谁之过?

2014-09-23 15:37:57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幼儿护理

同理心简单地说, 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拥有同理心的孩子,能更敏锐地体察他人的情绪,不但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也更易得到他人的帮助,这对孩子日后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孩子的同理心该怎么培养呢? 其实, 这和亲子教育方式的关系密切。一起来看看本期亲子沟通带给你的启示吧!

示范不恰当,影响很负面。其实,类似上面的场景还有很多,散落在每一天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也许,你是出于好心,想逗孩子开心或者想让他多吃些饭。但这样的亲子教育方式,的确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孩子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和方式,最初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来看看这些行为都向孩子传递了哪些信息吧。

场景一 都是板凳的错!

当孩子被小板凳绊倒时,你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假装生气地打板凳,嘴里嘟哝着:“板凳坏。”

于是,接下来,你看到,孩子摔倒了会自己打地板;被家具碰到了,会自己打家具。再接下来,你发现,某一天孩子抡起小拳头,挥向那个不小心碰了他一下的小朋友……

被绊倒、打板凳

传递的信息:错都是别人的,弄疼了我就要挨打

孩子被板凳绊倒,家长打板凳,其本意是希望通过帮孩子出气的方式,尽快平复孩子的心情,然而这样的方式,等于是把“绊倒”的原因全都归咎于板凳的错,而不是孩子自己也有错;另外,“打板凳”,虽然家长并不是有意要传递“报复”的概念,但这样的行为的确会让孩子觉得:弄疼了我就要挨打。

板凳没有生命,不会喊疼,也不会反抗,但如果今后孩子面对的不是板凳,而是另一个小朋友呢?也要通过“打”的方式“出气”吗?

场景二 是宝宝吃的!

你为了能让孩子多吃点,或者激起他对某种食物的兴趣,于是表现出对他的“优待”或“特殊照顾”:“这个可只有我们宝宝才有哦,你们都没有哦。”

接下来,你发现,家里有好吃的,孩子总会冲上来说,“这是我的”;再接下来,你发现,孩子自己的东西,别的小朋友是不能碰一下的……

给孩子“特权”,让孩子“独享”

传递的信息:好东西就应该是我的给孩子准备的食物特别精致、特别美味;为了能让孩子多吃些,而故意表现出“这是孩子独有的食物”,这的确可能对激发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使他尽快吃完起到暂时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养尊处优”的优越感,认为“家里的好东西,天经地义就应该是我的”。

这种概念慢慢地就可能演变成“大人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场景三 他撞到了,哈哈哈!

有家人不小心撞到了,但撞得并不严重,于是故意做出夸张的表情,想逗乐孩子,你也在一旁说:“快看,XX撞到了呢,笨笨哦。”不明就里的孩子跟着哈哈大笑。

接着,你发现,当孩子长大后,不会主动去搀扶不小心摔倒的妈妈,也不会给撞疼了的爸爸揉揉腿;再接下来,你发现,当同龄孩子摔倒时,他会在一旁“哈哈哈”……

用摔跤、撞头的场景逗乐孩子

传递的信息:看人摔倒、撞到,是件很好玩的事

孩子最初是懵懂未开化的,尤其是在1岁半前,他对事物的认知多半来自养护人的言传身教。当看到有人摔倒或其他负面事件时,如果得到养护人的反馈是嘲笑或漠视,那么他今后就会将这些场景和“嘲笑”、“漠视”链接起来。

日后,当你自己摔倒时,孩子没有过来扶你,也就不能怪他“没良心”了。

场景四 哭什么,做错了还哭!

孩子慢慢长大了,不再服从你的管教,会挑战你的底线,故意和你作对,“逼”得你几近抓狂,频频“发飙”:“不许这么做!”“不许哭,做错了还哭!”你不了解他情绪背后的原因,只是想通过呵斥或者打他来暂时制止他的胡闹或啼哭。

接着,你发现,他和小朋友相处得很糟糕,总是频频吵架;再接下来,你甚至发现,他还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很容易被激怒和打人……

经常对孩子呵斥、打骂

传递的信息:暴力可以解决问题

孩子哭闹发脾气时,的确很令人抓狂。但殊不知,孩子和成人一样,都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成人能够很好地自我控制,但孩子不能,所以常常哭闹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孩子每次有负面情绪都得不到理解和接纳,反而遭到呵斥和打骂,那么,当他下次和小朋友相处发生摩擦时,也会挥起小拳头,因为他没有从父母那里学到沟通和理解,只知道“拳头”或许能解决问题。

注重自身言行,恰当引导

孩子碰疼了要安抚,引导自省不可少

孩子碰疼了,会觉得委屈、也会哭闹,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和接纳的,也是需要安抚的。帮孩子揉揉碰疼的地方,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他很疼。用拥抱、亲吻的方式安抚孩子,然后进一步引导孩子自省:小板凳不会动,它一直静静地待在那里,是不是自己刚刚走过去的时候没注意呢?下回我们小心一点就好了。你碰疼了,小板凳会不会疼呢?要不要给板凳也揉一揉呢?

会自省、不把责任全都归咎到别人身上的孩子,更富有同理心,也更受大家的欢迎。

家中人人平等,对孩子不过分关注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关注,营造一种“人人平等”的家庭氛围,无论是对于食物还是物品,都尽量避免给孩子“独享”的特权。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饭,就把食物收起来,让他知道,大家都一样,不会因为他不好好吃饭而故意哄他或给他准备特别的食物。孩子不会因为一两顿没有吃好就饿坏的。有过几次饿肚子的经验他就会知道“下次一定要吃饱”,也不会有“好东西就该给我吃”的情绪。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关注,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什么都是应该的。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去换位思考,才有可能在今后的社交生活中更好地被他人接纳。

言传身教很重要,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在0~3岁间,他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来学习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的。如果看到别人摔倒或撞到,你的反应是将对方扶起来、关心地询问,那么孩子以后就会将这些场景和“搀扶”、“关心”链接起来。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有同理心的父母更易培养有同理心的孩子。

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需要父母的“同理心”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被孩子理解,但却很少主动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父母需明白的是,孩子哭闹或者发脾气,背后总有他的原因。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理解和接纳,而总是因为遭到呵斥或打骂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以后也会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因为他自己就缺乏被他人理解的体验。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呵斥、不要打骂,平静地告诉他,你知道他现在很生气。然后再慢慢引导他说出令他生气的事是什么,帮他疏导、分析。其实,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最初也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父母用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孩子今后才会更有“同理心”地对待他人。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