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病,很多家长想到的都是使用抗生素,把抗生素当成了万能神药,那么给宝宝使用抗生素有哪些想要特别注意的呢?
不自行购买
抗生素是处方药物,有严格的适应症,只能在医生的诊断和指导下使用。
不主动要求
如果是感冒就医,有90%的感冒都不是细菌感染,而且抗生素并不能加速康复,不必主动向医师要求开抗生素。
严格遵医嘱用药
1.看清剂量。医生常根据小儿体重来计算用量,而很多时候单次剂量很可能不到一包,甚至是几分之几包。不要因为家长的大意而影响药物的治疗,因为剂量过大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增多;用量不足,达不到最低抑菌浓度,不仅起不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还容易引起细菌生长甚至导致耐药菌产生。
2.记清给药次数。有些药物如阿奇霉素干混悬颗粒,属于与浓度有关但作用时间相对较长的药物,且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每日一次用药即可;而有些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头孢地尼分散片、克林霉素分散片、克拉霉素则需一日药量分多次给入,以延长和维持有效抗菌浓度的时间,以便更好地发挥疗效。
3.正确理解给药时间很多药物如降糖药,一天三次给药常指早、中、晚给药,一天两次给药常指早、晚给药,而抗生素不尽相同。抗生素一天三次给药,常指每隔约8小时给药一次,一天两次常指每隔约12小时给药一次。如果两次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造成血药浓度太高,而间隔太远杀菌效果又会减弱,同样产生耐药性。另外有些药物宜空腹服(餐前1~2小时或餐后2小时左右),如头孢地尼分散片;有些宜饭后服(饭后15~30分钟左右),如头孢汩肟酯颗粒、头孢呋辛酯颗粒等。
4.不随便停药。抗生素治疗针对不同的细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疗程,在这个周期内即使炎症有所缓解,也要继续服药,以确保杀死病原体。随便停药意味着给了细菌重新生长的机会,几次三番后细菌就会越来越强壮,这时出现耐药的几率比较大。
5.注意乙酵(酒精)的影响。某些药物如头抱哌酮、头孢曲松、拉氧头孢、头孢克肟等可干扰乙醇的代谢,使血液中的乙醛浓度升高,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气促、嗜睡、血压降低、幻觉等症状。所以宝宝在用药期间和停药后1周内应避免进食含乙醇的食物(如酒心巧克力)或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也不要用乙醇擦浴降温。
留心观察
一是宝宝年龄小,有些不舒服的感觉不会正确地表达;二是由于宝宝还是很不成熟的个体,不良反应和成人不完全一样。这就需要家长细心地观察并及时告知医生。
1.过敏: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虽然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几率较低,但药物过敏反应的首次发生通常在幼儿期,且反应严重,应引起重视。
2.腹泻: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可能发生腹泻。而宝宝对缺水的耐受力差,如进水不足的同时又有水分不断丢失时,由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有限,将比成人更易出现脱水。家长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宝宝腹泻开始时间、腹泻的次数、粪便的形状,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腹泻的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处理。
3.其他不良反应:宝宝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血脑屏障发育也未健全,同等情况下比成人更易出现不良反应或出现的程度较成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