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1—3岁 > 幼儿早教 > 教育孩子,要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

教育孩子,要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

2014-11-17 14:30:39 出处:乖乖网 作者:园园 幼儿早教
标签: 幼儿早教   

妈妈准备晚上和两个朋友聚一聚,想带小鸿一起去。

爸爸有点担心,提醒妈妈说:“你忘了上次的情景吗?”

妈妈那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小女孩很容易玩到一起,而小鸿却跟她们都玩不起来。

上次妈妈聚会时,小女孩小萌就很生气地跑来向小鸿妈妈告状:“阿姨,小鸿吐我口水!”

478914605.jpg

小萌妈妈对小萌说:“没事的,有什么问题你们商量着解决。”

小鸿妈妈看了小鸿一眼,小鸿低着头,不敢接触妈妈的眼神。

回到家后,妈妈找了一个时间,蹲下来握着小鸿的手,问小鸿:“今天小萌说你吐她口水,可以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吗?”

“我在玩小车,她们俩来逗我玩。小萌过来推我一下,然后就跑,我当然要追啊,结果我一追,她们就跑得更快,我停下来,她们又会来推我,推完又跑,边跑边笑,我很生气,才吐她们口水的。"

“你觉得用吐口水的方式,她们就不会再恶作剧了吗?

“是的,我还想抓到她们,让她们见识见识我的厉害!”

“但是你说你越追她们,她们越笑,反而觉得很好玩?”

“嗯!所以看她们笑,我就更生气了!”

“你想一想,是不是只有让她们觉得不好玩,她们才会停止恶作剧?”

小鸿没说话。

妈妈继续柔声问:“你再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她们觉得不好玩?”

小鸿愣了一下,说:“我可以跟她们说,‘我不理你们了,你们这样没意思,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玩!’”

“你还可以告诉她们你的感受。”妈妈启发道。

“嗯。我这么说:‘我在玩的时候,你突然推我一下,我觉得很不舒服,你们再这样子我就不跟你们玩了!’”

“嗯,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妈妈知道你很生气,被人恶作剧,当然都会很生气。不过吐口水终究是不文明的行为,下次你可以表达出来,就不容易引起冲突了。”

小鸿点点头。

上次的事情妈妈当然都记得,听了爸爸的话,妈妈不由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对小鸿说:“小鸿,今晚我们又要和阿姨们一起吃饭。小萌和小雨也会去。你说她们总不和你玩,是吗?”

“是,我带变形金刚和小车去,她们一点也不感兴趣。”

“你注意到她们喜欢什么?”

“噢,她们好像聊起过小魔仙、佩佩猪和维尼熊什么的。”

“维尼熊?你最近不是也在看维尼熊吗?可以带书过去啊!你还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可以分享的?”

“有两本图书馆借的维尼熊故事书,还有刚买的蓝鲸的彩色图书,里面的图可大了。”

晚上聚会时,三个孩子玩得很好,小鸿带来的维尼熊故事吸引了两个小女孩,蓝鲸的大图也让她们很震撼。

阿姨们觉得很惊讶:今天小朋友们怎么都这么乖?!

积极教养分析

1. 父母的倾听和共情能让孩子的内心想法得以真实表达。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大人往往不在“现场”,谁是谁非自然很难判断,不妨事后提供机会让孩子陈述事情发生的前后经过,听一听故事的“这一面”和“另一面”,用客观的倾听姿态和温暖的共情表态鼓励孩子表达出当时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而非简单地指责孩子的不良行为。

故事中小鸿妈妈回家后询问并倾听孩子的讲述,也理解和接纳了孩子在事件中的种种感受,孩子自然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也会更愿意去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行为,避免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

2. 父母要依据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意图来引导。

在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之后的“成人介入”的过程中,有不少家长急于劝解和教育,会擅自加入“善意意图”的解读,比如小鸿被捉弄的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其实她们只是想和你玩,不是真的要推你”之类的话,两个小女孩和小鸿闹着玩,到底是善意的接近还是带有捉弄意味的戏弄,单从描述很难判断,但从小鸿当时的感受和反应(“是的,我还想抓到她们,让她们见识见识我的厉害!”)来看,显然他已经很愤怒。捉弄方(小萌)也许并无主观恶意,只图有趣好玩,却未必体会到被捉弄方(小鸿)的苦恼和愤怒。这时候大人如果勉强解读小萌推人是善意的“想跟你玩”并把这种解读不负责任地强塞给孩子,效果自然不佳,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没有体会自己当时的感受,后续谈话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

3. 让孩子思考如何表达能改变冲突过程,打破惯常的冲突升级模式,而非仅仅因为结果对孩子惩戒,对孩子有更大的促进。

不少父母遇到其他孩子来投诉自己家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会聚焦在惩戒孩子的行为上。小鸿“吐口水”的行为显然虽然不妥,却是过程演变带来的结果,而非起因。要提高孩子与同伴相处过程中的沟通协商能力,才能从源头来防止,不然即便在惩戒之下不“吐口水”了,下次起争执时也还可能动手脚或是骂粗话。

教养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提升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仅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父母实际上替代了孩子思考,孩子下次遇到类似情境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

在上面的故事里,小鸿和两个女孩之间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因为性别关系,女孩子们玩在一起,而小鸿无法融入;二是两个女孩子捉弄小鸿(推了他一下),引发了冲突升级的行为链:小鸿被推(捉弄)——生气去追但没追上,停下来——对方觉得好玩又来捉弄他——小鸿更生气去追——吐口水。小鸿置身事内,想追追不上,愈发恼怒,反而让对方觉得“更好玩”,于是引发新一轮的捉弄,而小鸿自己也更加气愤。小鸿妈妈让他跳出“角色”来思考:“你再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她们觉得不好玩?”

这样,让孩子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跳出角色外来探查对方的意图,从而终止或减弱了冲突升级的固有模式。

觉察并打破冲突中的固定模式,也适用于家庭内部重复出现问题模式时的解决。例如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很犟,“你要听我的!”“我偏不!”亲子之间总是出现这样的对峙,互不相让,父母此时如果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则可能突破原先对峙的僵局。

4. 预先设想并提前做准备为改变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故事中,小鸿总是和小萌她们玩不到一起,小鸿妈妈就提醒小鸿关注“她们喜欢什么”,找到兴趣的共同点,带合适的东西去分享,就打破了原来小鸿无法融入这个小集体的固有模式。儿童的友谊虽然并非等同于物质交换,但有彼此感兴趣的物品可以分享,的确增加了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契机,也减少了因无聊而引发矛盾冲突的可能性。

预先设想并提前准备还可以帮家长赢得时间,比如说有些父母因为女儿起床后选择衣服耽误时间而不断催促,闹得彼此不愉快,如果在前一个晚上就让孩子自己选择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并放在床头边,就可以避免冲突。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