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探究中发现
来自一次科学课《区分生蛋和熟蛋》上听课的灵感,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让蛋站起来》,带领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操作活动。我首先出示了电线、积木、布条、米等材料,请幼儿猜想:哪种材料能让蛋站起来?幼儿众说纷纭,我静静地倾听幼儿的想法,请幼儿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开始了第一次尝试,当蛋站起来时,他们很高兴,我提醒他们在材料图标下面的格子里进行记录。
第一次操作结束,我请幼儿说说:你用了什么材料让蛋站起来?为什么蛋能站起来?很多幼儿介绍了自己的办法。我统计了幼儿的操作结果,发现布条、米成功率最高,于是我又问:“谁能用电线让蛋站起来?”一名幼儿上来,将电线弯出几道圆圈,再把蛋放在中间稳稳地站着,其他幼儿主动为她鼓掌。另一幼儿拿了两块积木上来挑战,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还把蛋摔裂了。我微笑着摸摸他的头说:“没关系,你再换一个鸡蛋去试试吧!”
幼儿开始了第二次操作,刚才上来挑战失败的幼儿,不停地摆弄两块积木的间距,调整蛋的角度,过了一会儿,他高兴地叫起来:“老师,我成功了!” “你真了不起,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组里的小伙伴吧。”他高兴地开始讲解示范。其他幼儿不甘落后,有的摆弄电线,有的摆弄积木,有个小朋友用积木就想出了三种办法。结束部分我又抛出问题:如果只有一张报纸,怎样让蛋站起来?引导幼儿大胆猜想,鼓励他们挑战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把办法介绍给旁边的小伙伴,幼儿立即忙碌起来,之后我请每组派一位代表介绍想到的办法。
二、在反思中成长
1. 思考,让探究更有效
科学探究,动手做固然重要,动脑筋也不可少。真正的科学学习,不仅伴随着操作,更要伴随着思考。《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我在活动中,两次鼓励幼儿猜想,让幼儿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让他们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因为有了思维的参与,探究活动才实现了期待的效应。
2. 材料,让探究更深入
《指南》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鸡蛋、积木、电线、米、布条、报纸等材料,鼓励幼儿探索用辅助材料让蛋站起来的方法。这些材料来源于幼儿生活,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索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体验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当幼儿用弯曲电线的方法让蛋站起来时,当幼儿用布包裹着让蛋站起来时,当幼儿用积木围合的方法让蛋站起来时,他们的创造性获得老师和同伴的充分肯定。结束部分,普通的报纸更是让幼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折出纸船让蛋站在里面,有的卷出小窝,让蛋站在里面,有的层层包裹让蛋站起来。开放性的材料让幼儿的探究兴趣更持久,探究活动更深入。
3. 失误,让探究更生动
当一幼儿拿着两块积木想让蛋站起来时,没有成功,还把蛋摔裂了。此时,我用动作和语言去安抚他的情绪,主动请他更换鸡蛋,继续进行探究,并取得成功。《指南》中指出教师应“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无论他们的实验能不能成功,教师都应鼓励他们尝试,帮助他们获得最终的成功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在一个安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寻求问题的答案。
4. 对话,让经验得到分享
每次操作活动,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发现、不同的见解,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同的。《指南》要求:“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中,有幼儿与教师的对话,有幼儿与集体的对话,还有幼儿在小组内的相互对话,每名幼儿都在倾听的过程中修正、完善、丰富自己的经验,对话让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得到分享。
5. 记录,还存在不足之处
《指南》指出应“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在本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两行记录表,希望幼儿在两次操作后能分别进行记录,并对比实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心情。但事实是:第一次操作时,少部分幼儿已把两行表格都画上了勾,导致第二次没地方记录。《指南》中提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怎样让少部分幼儿理解表格记录要求?我在两次记录的表格顶部分别标上数字1、2,告诉幼儿把操作过程记录在相应数字后面的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