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爆炸”式的发现——那些爱和小婴儿说话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会更聪明。
心理学家分析了42位父母和他们周岁内的宝宝的日常对话之后,发现了不同家庭之间的巨大差异。尽管所有的家长都会和宝宝之间说些平淡无奇的“公式般”的话,比如“过来”“把那个给我”“把那个放下”等等,但有些家长不会停步于此,他们走得更远,会和宝宝展开真正的“对话”,对孩子的所说和所为都有所回应。他们会谈论自己的想法、过去发生的事以及“如果……会怎样”的预期。
这对宝宝的生活经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有非常大的关系。
来自白领家庭的宝宝平均每小时能听到2100个词汇。
来自蓝领家庭的宝宝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词汇是1200个。
贫困到需要接受救济的家庭的宝宝,平均每小时会听到600个词。
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地位最高的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要比社会经济地位最低家庭的孩子多2.5倍。等宝宝长到3岁后,白领家庭的孩子要比靠救济生活的孩子多听到三千万个词。
这些对话量的巨大差异,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好呢?心理学家同意这个观点。
研究人员对大多数孩子从婴儿期一直跟踪研究到他们上3年级,他们发现,早期的说话量和后来的成绩之间有着清晰的联系。
婴儿期听到的词汇越多,3岁接受测试时会说的词就越多。当这些孩子上了3年级再次接受测试时,他们在词汇和阅读方面的成绩也都更出色。
好了,现在该说那个关键点了(如果这是真的话):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孩子们学习成绩的不同,是“多说的词汇”量而不是社会经济地位本身带来的。如果一个来自白领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并不比别人多,那他的学习成绩照样不会好。另一方面,如果蓝领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要比别人多得多,那他就会有一个好成绩。
这种研究令人热血沸腾。不过让研究人员失望的是,目前这方面还没有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纽约时报的Tina Rosenberg解释了其中的缘由:对父母和孩子之间成百上千小时的对话进行同时录音、记录和分析,这项工作的劳动强度真的太大了。开始我提到的研究就整整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
尽管如此,Tina指出,由于新的言语认知软件正在让此类研究变得越来越可行,所以,我们还是保持持续的关注吧。
以上种种是否说明成年人的对话是决定某些孩子成功以及某些孩子失败的唯一因素?当然不是。不过,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爱说话的成年人和爱说话的孩子之间的联系,不仅仅只是基因的关系。不管语言能力是否是“家庭遗传”,我们都知道,小宝宝如果听不到说话,就学不会说话。
心理学家会告诉你,早期的语言交流为更高级的阅读技能奠定了基础,而后者又会进一步带来更好的教育机会。
好吧,从现在开始就跟小宝宝说话吧!因为,早在自己还不能开口说话之前,宝宝们也能够从双向“对话”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