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发育 > 0~6岁宝宝的自我认识过程

0~6岁宝宝的自我认识过程

2015-01-23 15:06:54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婴儿发育
标签: 婴儿发育    婴儿护理    幼儿护理   

0~1岁 他们原来不是我

读懂他

妈妈原来不是我

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儿不用感受外界的不适刺激,如肚子饿了,尿布湿了,因为那是一个非常安全、相对封闭的环境。而当宝宝呱呱坠地,诞生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里,他仍然会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

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他会注意到,原来妈妈并不是无时无刻地存在着的。尿布湿了、肚子饿了,如果妈妈不在身边,无论怎么哭闹,好像事情都没有改变,原来我和妈妈不完全是一样的啊!有时候,宝宝既没有尿裤子,也不饿肚子,但他就是哇哇地哭。其实,这是他在试探和探索。

我的动作不是我

当宝宝快1岁的时候,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以后进一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例如,宝宝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宝宝从其中认识了自己跟事物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这就使他产生了一种“自豪”之感。因此,1岁左右的宝宝还非常喜欢碰触外界的一切东西,因为他很想感受触摸自己和触摸别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支持他

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

这个阶段,妈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最佳的精神营养。妈妈的及时出现会让孩子感到很安全,从而信赖妈妈以及这个世界。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不是去阻止宝宝哭闹,而是去发现哭闹背后孩子要表达的需求。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就更需要妈妈细心地去观察,而不是简单给他奶头或是玩具让他停止哭。你需要发现小家伙真正的需求,并尽可能地满足。

抚触,促进宝宝的自我感受

抚触可以促进宝宝的自我感受,妈妈要常揉揉宝宝的小腿、小脚,给他的小身体做抚触,与他亲密交流:“妈妈给宝宝揉揉小腿,宝宝好舒服啊!”“看看宝宝的小手,来!宝宝自己看看。”同时轻轻地揉搓宝宝的掌心,让孩子将妈妈的声音与自己的感受建立条件反射,明白“噢,原来这种感觉是来自我自己的,这个小手和小脚就是属于我的身体的。”

多照照镜子,看看照片

镜子是个奇妙的东西,妈妈抱着宝宝在镜子前,宝宝会好奇地用小手去抓镜子里的“宝宝”,这时妈妈可以让他去做。然后问宝宝:“看看这是谁啊?”“哦,怎么宝宝和镜子里面的宝宝一个样子啊?”几次尝试后,宝宝会慢慢地发现镜子里的“小人儿”和自己总是同步的,会逐渐地明白那个就是自己的影子,从感性上建立自我的表象。另外,给孩子看看自己的照片,并且在看的同时启发宝宝:“这个可爱的宝宝是谁啊?”这样做不仅强化了宝宝的自我形象,也将妈妈的评价传递给了宝宝。

1~2岁 开始认识我的样子

读懂他

我的名字属于我

1~2岁时,虽然宝宝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物存在着,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宝宝的自我意识改变通常是随着发音的进步而进行的,例如“我”和“我的”这些词汇。虽然宝宝使用这些词汇和自己的名字还不大灵光,但1岁左右宝宝便能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做出反应;到了1岁半的时候,他已经能理解自己有名字这回事,同时,知道名字是属于他的东西。

镜子里的小人儿就是我的样子呀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1岁多一点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通常只能明白镜中的自己好像和自己有点关系,但大概不是真的;快2岁的宝宝则大多能知道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样。

我和妈妈是两个人,有点不习惯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黏人。他们希望妈妈总在自己的身边,有什么要求的话,妈妈很快就能回应他。不过,如果妈妈不回应的话,他也会渐渐习惯的。

支持他

保持积极的反应

1岁是宝宝建立自我认识的起步期。这个时期里,宝宝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区分自我和他人,并且在小脑袋里勾勒出一个初步的自我形象。这个时候的宝宝就像一面镜子,父母对他们行为的反应尤为重要。父母要对宝宝行为变化做出积极反应,让宝宝形成“人—我”的反射。在宝宝发出动作或表现出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反应,例如宝宝咬自己的小手,拍拍妈妈的脸的时候,都是对宝宝“人—我”概念进行强化的好时期。让宝宝了解到“哦,这个小手是宝宝的小手,咬了会痛。”“拍拍妈妈的脸,妈妈和宝宝是不同的。”

给孩子探索的自由,设立界限保证孩子的安全

只要对孩子的生命、健康没有危险,并不危害他人的利益,又不会造成破坏性后果的事情,妈妈最好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孩子有自我探索的自主性,会对自己有信心,建构良好的自我意识。

适当的界限会让孩子更加有目的和安全感,会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当宝宝做错时,妈妈不要仅仅是生硬地阻止,而是告诉宝宝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孩子了解到的是规则,而不是人格上的否定。

妈妈在阻止孩子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尽量避免这样的语言:“再动,就不是好宝宝,妈妈不喜欢你了。”要让孩子感受到尽管自己做错了,妈妈依然是爱自己的。只是那个行为是不允许的,我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3岁 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读懂他

执拗,他有自我意识

这个阶段,宝宝身体独立,自我意识萌发,孩子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认清“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中,孩子进入一个执拗期,有了强大的自主精神,学会了说“不”。

我是男/ 女孩

2岁宝宝的自我描述更多的是如“我是女孩/男孩”“我是小孩”等,这些自我描述内容与父母的强化有关。如我们常常会听到妈妈骄傲地在众人面前让宝宝“告诉大家你几岁了”,当宝宝发出类似数字的词语时,就会得到妈妈和大家的赞叹。

我的东西属于我

当宝宝长到3岁后,自我描述里常常会出现“这个玩具是我的”“这块饼干是我的”等简单描述,尽管这些描述并不总是正确的。这一时期的表述常常围绕在实物、方位指代等,但他们这些思考大多是不系统或不合逻辑的,这个阶段的宝宝总是从自我出发来考虑问题。

支持他

鼓励宝宝“我能行”的活动

宝宝学会走路后,可以磕磕绊绊地走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会把抽屉、柜子所有能打开的地方都打开,好奇地把能翻到的东西全都倒腾出来。他还特别喜欢学大人的样子,扫地时会把灰尘拍得到处都是,拿着遥控器一通乱按,甚至把饭锅叮叮当当地拖来拖去。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会特别愿意通过尝试告诉别人“我能行”。对于没有危险的外界探索,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鼓励宝宝积极有意义的探索。只要不违反“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基本原则,就可以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忽视他的不当行为

当宝宝“非要”做一些事情而大哭大闹的时候,父母就会屈服。“狡猾”的小宝宝就会发现“这招儿好使”,以后会常常用大哭大闹来达到控制的目的。相反,如果我们不去过分关注哭闹这个行为,当宝宝 “无理取闹”时,父母不去过多理会,再次重申一下你的立场,然后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忽视”发生一次或两次,宝宝就会明白这样做没有作用而停止无理取闹。而当宝宝不再哭闹的时候,父母反而可以来关注一下宝宝,再次温和地重申一下事情的规则,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讲解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不随意贴标签

事实上孩子们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对自己的信息和评价更多的来自外界的他人,如父母、幼儿园老师等。父母不要急于给宝宝们贴上标签,更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比如说“害羞”“爱打人”等。

设置限制

2岁左右的宝宝已经基本可以听懂妈妈的口令和要求了。此时他们会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并且强烈地要求去尝试,对于涉及安全的问题,要严格设置限制。比如孩子对墙上的电插孔很好奇,就要在他企图触摸的同时,通过动作阻止他,例如拉住他的小手,态度要坚决,要不孩子还是会认为这件事情没有那么的危险(宝宝对大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在阻止的同时告诉他“这个很危险,会伤害宝宝”。这样宝宝会了解到有些事情是被列为“禁忌”的范畴之内的。正确对待宝宝的“抠门儿”

有些妈妈会发现孩子在这个时期变得“抠门儿”,独占意识特别强烈,自己的东西霸着不肯撒手,甚至还要抢占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可能并不明白物品的价值,他们仅仅存在着“人—我”的区别。这也与孩子逐渐建立起的自我界限,日益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息息相关。他们仅仅知道玩具给了别的小朋友,我就没有了,他们不能认识到共同分享的乐趣。此时家长不能强迫宝宝分享,而是引导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同时示意宝宝“看,小朋友在一起玩好像更有意思”。让宝宝自己体会分享的乐趣,建立分享的意识和观念。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