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高估了孩子的认知和理解
儿童怎么理解死亡?怎么面对死亡?这和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情感发展都有关。所以,父母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给予不同的解释。
研究表明,对于死亡的理解有5个要点:1. 永久性。一个有生命的事物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2. 必然性。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最终要死亡。3.终止性。所有的生命功能,包括移动、机体过程、思想和情感,都会因死亡而终止。4.适用性。死亡只适用于有生命的物体。5 .因果性。死亡的原因是机体功能的破坏。
如果父母没有针对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尽管“科学”地去解释,但是无法被儿童所接受。比如,三四岁的小朋友问妈妈,死了去哪里?妈妈实事求是地说,死了就埋在地下。成人知道人死去所有生命功能停止了,但是小朋友没有理解这个概念,他不能明白死亡的终止性特点,听到妈妈这么解释,就觉得很害怕,他会觉得埋在地下黑黑的,好可怕!所以他可能会哭着说,我不要死掉。妈妈不明白他的内心感受,误以为他只是无法接受死亡,就又解释: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这是客观规律,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三四岁的小朋友也无法理解死亡的必然性特点,他只是觉得死了要被埋在地下,黑黑的很可怕,所以死亡很可怕。所以,不顾儿童认知特点而强行“科学”地去解释死亡,并不能被小朋友所接受,而且他的疑问也没有得到解决。
了解生命的过程,激发内心对生命的珍爱
在进行死亡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进行生命教育。对生和死的理解是无法分割的。只有理解了生命的可贵、脆弱,才能充实对死亡的理解。比如,在美国,孩子在学前班的这一年里要学习区分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而且要做一个生命发展形态的科学项目。他们学习不同生物生命发展的进程。另外,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养一种动物来配合这个科学项目。有的班级养蝴蝶,从毛毛虫养起直到化蛹成蝶。有的班级孵小鸡,观察鸡蛋里的胚胎变化,观察新生的小鸡宝宝怎么啄壳而出,还给每个鸡宝宝起名字。在照顾小鸡宝宝的时候,他们见证了新生命既珍贵又脆弱,需要呵护,也见证了新生命的顽强和茁壮成长。他们不仅仅学习生命发展的过程,还能激发内心对生命的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