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常常抱怨:“我家的宝宝简直是个破坏王,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好像小孩子根本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让他很高兴吗?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宝宝喜欢破坏东西的心理很复杂,有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认真鉴别。
理解孩子的善意
破坏东西并非调皮男孩的最爱,许多乖女孩也会偶一为之,因为她们的本意并非破坏,而是出于好心。
楠楠今年5岁,是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孩。有一天早晨,外面下着大雪,妈妈去买菜了,楠楠一个人在家。等妈妈的时候,她发现窗台上的鱼缸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冰下的小鱼缓缓地游动,好像很冷的样子。楠楠于心不忍,费力地把鱼缸抱到卫生间。她想把鱼捞出来,却怎么也捞不出来。她灵机一动,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找来一块石头砸碎了鱼缸,然后把小鱼捉住,包在毛巾里,说:“乖,好好睡吧。”她觉得拿毛巾给小鱼当棉被挺合适。一会儿工夫,小鱼不动了。楠楠很开心,她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妈妈回来一定会表扬自己。等妈妈买菜回来,小鱼早已断气。妈妈心有余悸:楠楠居然没有被碎玻璃扎破手,真是万幸。
类似“善良的恶行”,5岁的冬冬也曾干过。冬冬是个聪明的小男孩,特别喜欢模仿妈妈做家务,有时也突发奇想搞创新。一天,他听妈妈说,作料盒里的盐有点脏,回头清理一下,他联想到妈妈淘米的事,于是把盐倒进淘米用的塑料篮子里,放到水龙头下冲洗。他发现篮子里的盐越来越少,正纳闷呢,妈妈来了,慌忙阻止了他,并责备冬冬是破坏王,就知道捣乱。冬冬很委屈,但看妈妈生气的样子,又不敢辩解。
以上两个案例提醒家长朋友,幼儿做事,大多数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由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才做错了事,所以,不管宝宝破坏了什么宝贝东西,家长首先要想一想,孩子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地责备,否则会惊吓宝宝,使其以后做事缩手缩脚。遇到宝宝好心办坏事的情况,父母要耐心地告诉宝宝失败的原因,怎样做才科学,还要告诉宝宝,有些事,可以等到长大了再做。
探索欲不可压制
大多数幼儿在家里搞破坏是被内心的探索欲所驱使。许多家长说,刚给5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电动玩具小汽车,没过两天就被他拆成了一堆零件;刚给4岁的女儿买了一个漂亮的洋娃娃,不到一周时间,洋娃娃就变成了残废,裙子被剪破了,胳膊也扭弯了。有的宝宝甚至故意打碎妈妈的小镜子,然后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
有些宝宝破坏东西是在模仿父母。模仿父母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父母怎么做,他就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比如,3岁的帅帅看见爸爸刮胡子,便将小猫的胡子给剪了;4岁的欢欢看见妈妈化妆,就趁妈妈不在家时,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名贵化妆品也给糟蹋了。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父母要在事后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损失。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宝宝类似的破坏活动,其实不是破坏,而是学习,应该得到鼓励和引导。好奇和探索欲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东西。但他们的本意不是破坏,而是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拆电动玩具小汽车,宝宝是想看看小汽车里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动,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所以,父母对此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要严厉地批评宝宝,因为父母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扼杀宝宝可贵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