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小孩走路时被桌角或凳腿绊倒,哇哇大哭,有些家长会心疼地抱起孩子,痛骂或拍打桌角或凳腿,说是它们的错;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不会系鞋带,于是就买不用系鞋带的鞋子。另外,媒体上也经常报道,有的孩子因为受了点委屈就跳楼,有的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考生成绩一直很好,家长对其期望很高,考上名牌大学不成问题,可高考后自己估分觉得考得不理想,感觉完全崩溃,就留下遗书自杀了,结果是这个孩子的成绩考得很好,只是当时估分不准确。如果他的抗打击能力强一些,现在应该是个坐在课堂里学习的大学生,将来还会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可现在留给家人的却是无尽的痛苦。面对这一系列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为什么在挫折面前,我们的孩子显得那么脆弱?
现在,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的吃穿住行,可偏偏忽视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及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才是真正使孩子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必需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不妨给孩子碰碰钉子。
有求不必总应
现如今,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家人对其宠爱有加,常常是孩子有什么要求,家人都会有求必应。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认为自己想要什么都能马上得到,不需要自己的努力和等待。如果不被满足,孩子就又哭又闹,用哭闹的方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时候,家长其实在无形中就给他这样一种教育:生活中是没有挫折的,不需要付出努力也能有所收获。
显然,这样的“教育”已经人为地去除了生活中的挫折,难以让孩子见识生活的本来面貌,也剥夺了孩子对抗挫折的机会,不利于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增强抗挫折能力。一旦遇到逆境,孩子就可能不知所措,甚至被压垮,不利于他们成长为内心强大、能经得起风吹浪打的人。
另外,如果孩子不需努力,仅仅凭自己的弱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的东西,对于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不好的影响。孩子很容易凭借弱小寻求庇护,失去自我发展的力量,不利于他们直面生活的挑战,积极适应。因此,对孩子不能有求必应,有些事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有些事可以缓一缓,不合理的事坚决不答应。
品尝失败的滋味
抗压性差、挫折容忍力低、输不起,是现代孩子的通病。 现在的孩子缺乏韧性,见困难就躲,意志力差。因为父母总是帮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务,让他们无忧无虑,甚至规划好未来的一切。孩子往往也因万事顺利而无法承担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出现输不起、挫折容忍力差等状况。孩子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更需要有一些“输”的惨痛经验,才能体会“赢”是怎么回事。小小的家庭里,可以搞个猜谜比赛、下棋比赛等,当然也可以参加其他适合孩子的比赛。这样,既能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和阅历,又能培养他的兴趣,锻炼他的自我思维、判断能力、动手能力。经常让孩子参加各类竞赛,给予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让他跌倒了能够再爬起来,在成功时,也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能增强孩子的抗打击能力。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适可而止才是最重要的。若是家长一味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人为地设计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孩子经常遭到这样的挫折,也会产生无能的感觉,因而丧失自信心。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