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雨上小班的时候就问过我:“老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圣诞老人?”对于我肯定的回答他半信半疑。还有一次,我朗读童话故事,他突然大笑起来,说山羊和狼都是动物,不会说话,还说我在骗人。他会背不少唐诗,背得字正腔圆,他甚至会背一半乘法口诀,在幼儿园早有“神童”之称。可以想象,他在家接受了怎样“务实”的教育。小雨妈一定是害怕儿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教孩子抢跑,而不顾因抢跑犯规被取消比赛资格的风险,多么可怕!我不是在危言耸听,试想,一个不相信童话、视神话为骗局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吗?而没有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他该多么无趣。
这样的淘气应赞赏
学前教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不是移植小学的课堂教育,而是游戏。游戏不单纯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精神。作为一种活动,游戏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种精神,游戏是孩子成长的心理状态和体验方式。可以说,儿童的幻想与诗意、自由与欢愉、激情与冲动、活泼与灵性、好奇中的兴奋、天真中的幽默、对乡土自然的亲近、对童话世界的向往,无不是游戏精神的体现。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
硕硕妈告诉我,硕硕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大便的时候唱歌,唱得格外陶醉,至于唱的是什么,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硕硕妈干涉过几回,完全无效。我对硕硕妈说:“不要紧张,小家伙只是在游戏,由他去好了。”后来硕硕告诉我,因为又坐在马桶上唱歌,他被妈妈打了一顿。
泉泉妈告诉我,泉泉非常淘气,淘起来花样百出。妈妈让他学习刷碗,他就把刷干净的碗底对底、口对口地摞起来,像搭积木,不够了就把碗柜里的碗碟都搬出来。泉泉妈一进厨房,吓得一动不敢动,唯恐吓到泉泉,弄塌了他的“碗屋”。泉泉妈对我说:“您看这孩子,哪是刷碗啊,分明是在玩碗嘛!”我回答:“是啊,孩子就是在玩,由他去好了,大不了让他下次玩不那么容易碎的东西。”后来我问泉泉,最近在家刷碗了吗?他垂头丧气地说,妈妈不让他进厨房,进了要挨打。
硕硕坐在马桶上唱歌,自娱自乐,何罪之有?据说钢琴家郎朗演奏的第一首曲子,就是3岁洗澡时用塑料玩具在浴缸上敲出来的。泉泉能把碗碟摞得那么高,高到吓得妈妈一动不敢动的程度,可见其胆大心细,他可能对比了碗口的大小,靠感觉调整了碗的重力平衡,难道不该得到赞赏吗?但他们真正的早慧创举都被斥为“淘气”,被无情地打压,多么可惜。
我带孩子们给幼儿园的花浇水时,一个小姑娘一边浇水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喝吧,喝吧,快点长大。”这是她内心游戏精神的流露。另一个小姑娘与我近距离对视,发现我的瞳孔上有她的影像,非常好奇,对我说:“老师别眨眼,千万别眨眼,当心挤到我,等我走开你再眨。”逗得我哈哈大笑。这时候,我只想陪她欢笑,不会给她讲授光学原理,不会给她标准答案。我在心里说,玩吧,笑吧,体验吧,积累吧,等你上了中学,在物理课上学到光学那一课,或许会对映像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吧?那时,你的会心一笑就是对我这个幼儿园老师最好的报答。
孩子玩游戏不仅应该被允许,更应该被鼓励,因为游戏贯穿学前教育全过程,而且是学前教育的灵魂,也是评判早期教育质量的标尺。缺少游戏、被提前灌输了过多标准答案的孩子,其实心中已早早埋下了厌学的种子,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