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发现 早重视
儿童糖尿病起病隐匿,很难早期发现。加上发病急,往往等到患儿出现酮症酸中毒时才被发现。酮症酸中毒表现为多尿、呕吐、腹痛、严重脱水、神情呆滞甚至发生昏迷。因此,如果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家长们就要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加以重视,关注孩子体检中尿糖、血糖的改变。如果出现“三多一少”的表现,或者孩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甚至伴有精神萎糜、呼吸深大、呼气带有烂苹果酮体气味等,则要及时送医院就诊。
部分儿童糖尿病患者起病前有感染病史,如发热,上呼吸道、消化道、尿路、皮肤等感染。有的在小便过后突然控制不住而遗尿。这些现象或许也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一旦发现孩子有疑似糖尿病症状的现象,应及早带孩子去专科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冬春季节是儿童糖尿病的高发季节,因为冬春季节病毒活跃,具有糖尿病发病倾向的儿童容易因为病毒感染而诱发糖尿病。病毒感染所致的糖尿病,一般分为急性发病和相对缓慢发病两种。前者少见,且病情较重,部分儿童感染病毒数日后即表现出糖尿病临床症状。但是有的在感染数月后才有糖尿病表现。因此,在冬春季,肥胖儿童及有家族糖尿病遗传史的儿童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寒被病毒侵袭而诱发糖尿病。
与成年人不同,患有糖尿病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应该严格限制其热量摄入,应该满足其需要。但进食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适当控制热量。
儿童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紊乱,缺乏胰岛素使血糖较高,一般发病快、起病急、血糖升高明显,孩子一般偏瘦,而2型糖尿病和成人糖尿病相似,起病比较慢,血糖逐渐升高,孩子一般是小胖墩居多,为了保证孩子的生长发育,热量食物交换要和孩子的胖瘦挂上钩。
一般来说,身体较瘦的孩子用1000+(年龄-1)×100就是孩子一天可以摄入的热卡量,较胖的孩子1000+(年龄一1)×80就是孩子一天摄入的热卡量,不同食物的热量有参照数据,家长可以根据数据选择。如个体反复出现低血糖就要把胰岛素控制放松一些,2型儿童糖尿病患者往往是因为肥胖导致,就是说饮食在发病中起很大作用,那么只有很好地控制血糖,有时候甚至不用吃降糖药,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对于糖尿病患儿的饮食要采用低脂肪的烹调方式,多用煮、蒸、熘、炖代替炒、煎、炸,在色香味上下工夫,增加孩子食欲。
运动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糖尿病患儿运动时,首先,注意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选择应该个体化,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适当的运动。使肥胖患儿体重渐减至标准体重。糖尿病患儿较适宜的运动包括骑车、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跳绳等。在锻炼中值得注意的是要适量;第二,1型糖尿病患儿在运动前应先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有视网膜病变或神经病变、心血管病变。如果血糖过高≥15mmol/L,或有感冒、发烧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应该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再考虑适当运动。第三,糖尿病儿童在上体育课时,尽量避免做剧烈的无氧运动,可在老师指导下,选择强度低一些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第四,在运动时一定要注意足部的保护,防止因皮肤破损、感染而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运动时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最好带点水果和点心。同时,运动时最好有人陪伴,以免发生意外。
胰岛素 用还是不用?
以往的观念认为,2型糖尿病不到万不得已不打胰岛素,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胰岛素治疗,认为胰岛素打了就会成瘾,也不愿意调整用量,一旦医生让孩子增加用量时,家长就会认为孩子的病越来越严重了,就会出现各种抵触心理。其实,这种观念很陈旧。现在新的理念是,即使是2型糖尿病,即使是初患糖尿病也应该尽可能早期使用胰岛素,其目的是为已损伤的胰岛β细胞创造休养生息的环境,使受损伤的和过度劳累的胰岛细胞得以休息和修复。
对于儿童,已经使用胰岛素但血糖仍控制不好的原因很多,要看这个儿童是否适合当前注射的胰岛素。因为胰岛素的种类较多,不同类别的胰岛素作用也不同。另外要看使用胰岛素的剂量、时间是否科学,如果使用不正确,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前临床治疗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强化胰岛素治疗作为标准化治疗手段不仅适用于成人,也适用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研究显示:皮下持续注入胰岛素治疗能使儿童和青春期的糖尿病患者严重的高血糖事件发生率以及每天胰岛素的需要量大大降低,进而改善血糖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