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音乐天才”,却在备战国际钢琴比赛前夕,手指突然不听使唤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无法舍弃的钢琴
“兰老师,我的手指动不了,以后都练不了钢琴了……”14岁的杨洋坐在咨询室,攥着小手指呜呜直哭。杨洋的父母一脸沮丧,但没有出言安慰。
杨洋妈向我介绍了儿子的情况:“从3岁半起,杨洋一直学弹钢琴,获得过很多奖项,甚至曾经被圈内的老师誉为音乐天才。最近,备战一场国际钢琴比赛时,杨洋左手的小手指突然不听使唤了,去多家医院做了检查,却没有找到病因,所以,我们带他来做心理咨询。”
经过初步判断,我认为:手指不能动,既是一个身体的信号,也是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杨洋的内在焦虑通过身体得以表达。无法练琴,他就可以逃避比赛,避免继续承受来自钢琴的压力。
“当初,是谁发掘了杨洋的音乐天赋?”我问。
“我朋友!”杨洋的爸爸解释说,“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他弹玩具琴的样子很可爱,随口夸了他一句。结果,他整个晚上都缠着我的朋友,给人家表演弹琴。我们当时以为他喜欢弹琴,就送他去学钢琴了。”
杨洋妈补充道:“我们没有逼杨洋练琴,是他自己特别坚持,不练不行。我们其实早就想放弃了,因为他每次弹钢琴,都得有人夸。有一次,钢琴老师走后,他坐在琴凳上很久都不肯动。我走近时,才发现他泪流满面,因为老师那次上课没有夸他。我只能安慰他,说老师忘记了。只要我们稍微有些不高兴,他就会问,‘妈妈,是不是我的琴练得不好,你生气了?’如果比赛失利,他会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一封长长的道歉信,还恳请我们一定要原谅他!杨洋上的是音乐附中,去年成绩有些下滑,他竟然偷家里的钱,给每个同学买了一双新百伦运动鞋。送鞋的时候,问人家,‘你觉得我的琴弹得好不好?’这是变着法儿地求夸奖!我们全家人都很难受,总不能专门雇个人天天夸他吧!”杨洋妈妈的无奈和愤怒都写在了脸上。这样折腾了几年,难怪家里人对杨洋的痛苦表现得无动于衷。
我问杨洋妈:“除了弹钢琴,您在其他方面肯定过孩子吗?”
杨洋妈愣了一下:“这个……杨洋小时候,一直是由保姆带。我休完产假就上班了,他爸爸更是经常出差,我俩对他的关注都少。除了弹钢琴以外,这孩子好像没啥太出色的地方。”杨洋爸没有说话,显然也认同妻子的观点。
我温和地对杨洋说:“如果我和你一样,从小只在钢琴上被夸过,肯定和你一样特别在意钢琴弹得好不好。”杨洋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杨洋的父母都自视甚高,对孩子的要求也高,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很少。杨洋的“音乐天赋”被挖掘后,夫妻俩终于找到了共同语言。陪孩子上钢琴课、考级、参加比赛,成为最重要的家庭活动。于是,钢琴不仅能让杨洋获得赞赏和关注,还是他和父母亲近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