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四:孩子不爱上床睡觉
麻麻不该说:不要再玩了,很晚了,赶快回房间睡觉去!要让我说多少遍?
麻麻应该说:还有十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哦,宝宝想先刷牙还是先让麻麻给你讲个故事?
孩子的心声:快到睡觉时间了,但小西瓜还不太困,我还想做点有趣的事儿呢!麻麻别催我别骂我,我心情不好更加不愿意乖乖睡觉哦!什么?刷牙或者讲故事,听起来挺有意思的,那就讲个故事吧,讲完我就心满意足上床睡觉了。
场景五:孩子看太多电视了
麻麻不该说:把电视关了!小孩看太多电视对眼睛不好。快关了!
麻麻应该说:宝宝眼睛累了吧,把电视关了我们来玩游戏吧。麻麻来关还是宝宝自己关?
孩子的心声:小西瓜看电视看得正欢,你让关电视,我当然不愿意啊!对眼睛不好?小西瓜不明白,我眼睛好好的啊。什么?玩游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小西瓜来关电视吧,我才不愿意被麻麻控制呢!
有话好好说:跟孩子好好聊的4个技巧
小西瓜虽然年纪小,但是心里可是藏着很多小情绪的呢。我想把我开心的、不开心的、喜欢的、讨厌的,都跟麻麻分享。可是,小西瓜还不会表达太多,而麻麻也似乎不太关心小西瓜所关心的……小西瓜跟麻麻根本没办法好好聊天,我内心的小世界,麻麻也根本进不来,小西瓜觉得好失落。其实,如果麻麻能够掌握这4个小技巧,我们一定能够好好沟通的。
1、问“小”不问“大”
每天小西瓜从幼儿园回来,麻麻都问我:“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样?”“今天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呃,我该怎么说呢,今天在幼儿园做的事儿挺多的,有我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麻麻到底想听我说哪样?全都想知道?可我还小,很难把所有的事情都详细说清楚哦!算了,我就告诉麻麻“没做什么”就好了……
孩子的智力发展还很有限,对于一些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或是范围很大的问题,很难用语言详细说出来。所以,粑粑麻麻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概括,或是孩子的心情,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题。不妨从细节着“口”去问,问题越简单越好,孩子一定会表达得更清楚。例如:今天老师教宝宝唱什么歌了?幼儿园今天的午餐吃米饭还是面条?宝宝最喜欢跟哪个小朋友玩?从“小”问起,麻麻更容易得到更具体的回答,也更容易把话题延伸下去,达到更深入交流的目的。
2、与孩子身同感受
还是说回小西瓜不爱上幼儿园这件事吧。小西瓜对麻麻说,幼儿园不好玩、小西瓜不想上幼儿园,但麻麻却只会说,“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跟小西瓜玩,可有趣了”。我觉得麻麻一点都不懂我,其实,小西瓜喜欢随心所欲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但在幼儿园就要受到老师的束缚;幼儿园不能像在家里,所有玩具都是我自己的,而要跟很多小朋友分享。可麻麻却一点都不知道小西瓜的小心思。
其实,孩子跟粑粑麻麻抱怨,或者分享他的心情,他更重要的是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问题。然而,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很多麻麻偏偏只会否定孩子,并且试图用大人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只会让孩子认为你不理解他,从而感到委屈,话题就会就此终止。事实上,家长不需要否定孩子的想法,相反,应该与孩子身同感受,认同孩子的看法,并且顺势诱导孩子说出他此种感受的来由。这时孩子一定能够十分积极地对麻麻说更多。
3、对事不对人
有一次,小西瓜跟小朋友抢玩具,没抢到,情急之下,我就往小朋友身上吐了一点口水。麻麻看到了,非常生气,大声地冲小西瓜说:“你这人怎么这样,太没礼貌了!”其实,小西瓜看见小朋友的衣服被我弄脏了,马上就知道自己做错了,可麻麻却因此就认为小西瓜是各没礼貌的孩子,我很伤心……
孩子总是会犯错的,粑粑麻麻可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的犯错,就给孩子贴标签,说孩子“没礼貌”“懒惰”等等。批评孩子的时候,麻麻应该做到对事不对人。一定要把孩子不好的行为和他这个人分开,这会使孩子懂得,不好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坏人”。麻麻不妨轻声但严肃地跟孩子说:“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这样,孩子既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错了,要改正,同时也能体会到,麻麻并不会因为自己犯错而不爱我。
4、利用好肢体语言
过去,麻麻都说小西瓜是个小话唠,一天到晚说话说不停。但是,最近我发现粑粑麻麻不爱跟我说话了,我很不开心,我再也不愿意跟他们聊天了。为什么?因为小西瓜跟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总是一边看手机一边敷衍地“嗯”“啊”“哦”,他们都没有专心听小西瓜说话。
跟孩子说话,其实与跟大人说话是一样的,肢体语言同样能够体现你对对方的态度。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麻麻如果能够以平行的目光注视着他,他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你是真心诚意倾听他说话的。反之,如果你对与孩子聊天表现得满不在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你不在乎他,也不喜欢跟他说话,从而失去与你交流的欲望。所以,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这样一定能够对你们的聊天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家长想要跟孩子“无缝对接”、畅通交流,必须多付出点耐心。切记,经常对孩子大声叫嚷,靠斥责、羞辱、贬低孩子来使孩子“听话”,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靠唠唠叨叨、同一个问题重复多次,这样的教育其实是无效的。真正适合与孩子交流的说话方式,应该是像朋友般倾听,像朋友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