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尤其在3岁以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爸爸更擅长带着孩子往外走,去探索广阔、多元的世界,认识新鲜事物、发明富有创造力的玩法,培养多种技能与能力。爸爸能给予孩子的,是创造力、想象力与行动力,这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在广阔的世界上,尽情地奔跑、游戏。这正对上了爸爸的胃口:爸爸也喜欢到外面去,带孩子一起做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户外活动,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锻炼身体,多好!
骑行:扩大探索半径
小莫1岁半的时候开始骑扭扭车,2岁时,我们给他买了自行车,高度和重心的上升、平衡的改变,让小莫有点害怕。爸爸说:“没关系,我扶着你的后背,保护你,你放开了骑,摔倒了我会拉住。”每个孩子学骑车时,都会经历这样“被保护”的阶段。其实几个来回之后,爸爸放在他背后的那只手,早就完全不使劲了,就松松地搁在那里。对孩子来说,这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感”的表现。
很快,小莫就已经骑得又快又好了。于是,父子俩就开始了户外骑行。当然,最开始只能是,小莫骑车,爸爸跑步。不过,3岁以后小莫骑得“飞快”了,于是,一大一小两辆自行车就上路了。既然说是“户外骑行”,那么线路的规划很重要:既要让孩子能享受到在不同环境中骑行的不同感觉,还要可以借此扩展他对外部世界的接触面。当然,线路的长度也要照顾到孩子的体力,3~5岁的孩子经过循序渐进的锻炼,差不多每次可以骑行1小时,既能尽兴,又不会累到骑不动。
Links:线路规划与主题骑行
对爸爸而言,乐趣就来了!他可以把从前喜欢的跑步线路,都变成和孩子一起的户外运动的线路,还可以给每次骑行设置主题。比如春天是“野外探索之旅”,把家附近的几个小公园、几片小树林、几块小草坪串联起来;夏天可以是“追风之旅”,专门去寻找,哪些地方会有凉风(如湖畔、桥头、高高的大楼之间……);秋天则是“果实收集之旅”,骑着车去捡好看的树叶子、掉落在地的野果子,以及发现那些高高悬挂在枝头的果实;而冬天是“人文探索之旅”,专门去观察周边建筑物的形态,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造成那样……
规划线路的过程,还包含看地图、画线路图的游戏。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现成的地图,跟实际的环境互相对照,用彩色笔画出骑行路线。这样会很有成就感:非常直观就能看到自己的骑行轨迹已经遍布四周。这样也会很有挑战性:同样的起点和终点,看看孩子能不能找出一条不同的路线?设置主题的好处,则是可以把运动、锻炼身体和探索世界结合起来,如果再配合爸爸的宽广知识面,边骑边看边聊,就更棒了!
爬山:高度改变视野
骑行主要是在平地,是拓展广度的运动;爬山却可以提升高度,是能够改变视野的运动。也不用特意去找名山大川,对孩子而言,在家附近找个小丘陵就可以了。
小莫2~4岁时,我们住在深圳海边,背后就靠着群山,有座小丘陵被整理得很好:台阶平整;山不高;上山线路多样;每隔一段山路还有可休息、可观景的小平台。
第一次去爬山,小家伙特别兴奋,上到第一个平台只用了5分钟,在那里已经可以俯瞰到大半个海湾了。可是再接下来,他就开始喊累,不肯再爬。幸好,爸爸在出发前备足了干粮和水,他一会儿给小莫喝点水,一会儿又递根能量棒,还时不时地鼓励两句,总算一起爬上了第二个平台。再往上,就更费劲了,不过爸爸对他说:“没关系,你要是累了,我们就坐在台阶上休息一下,爸爸等着你,等你休息够了,我们再一起往上爬。”就这样,父子俩走几级台阶,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大约花了大半个上午,他们最后终于爬到了山顶。那一刻孩子心里应该是有很大成就感的:原来那么高的山,我真的可以爬上去!
渐渐地,爬山多了,获得了锻炼,小家伙就可以一口气直接冲上山顶。有一回全家人出门旅行,在一个古镇里兜兜转转走了好久,大部分人都快走不动了,他仍劲头十足,走在最前面!
Links:台阶和坡地,各有乐趣
除了那些经过整饬、石头台阶都砌得很好的小山,后来爸爸还带小莫去爬过“野山”。一开始是有小土路的山,到后来干脆直接往长满草木的山坡上爬。孩子其实天生就喜欢摸爬滚打,喜欢钻树丛、滚草地,只要不怕脏(在这一点上爸爸绝对比妈妈有优势)、不怕轻微受伤(比如偶尔划破皮总是难免),爬野山更有乐趣。那么,我们就从不太陡、也不太高的小山坡开始,手脚并用,爬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