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别做“熊孩子”家长,你会造就“熊孩子”吗?

别做“熊孩子”家长,你会造就“熊孩子”吗?

2015-05-12 16:54:38 出处:乖乖网 作者:慧琳 幼儿教育
标签: 幼儿教育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你会造就“熊孩子”吗?

简单的四道调查题,从中折射出的是现代社会大部分父母对教育的潜在想法,我们已逐步放弃了棍棒教育,开始接受“尊重孩子”甚至是“向孩子学习”的观念。整个社会和教育界的主流引导,也越来越让父母意识到亲子关系和谐的必要性。

孩子教育

与此同时带来的是,很多父母往往会在和孩子说“不”的问题上缺少度和边界。当家长没有明确的边界和约束之后,带给孩子的是迷茫,孩子的重心会关注在获得和满足上,而不是思考这“要”背后的规则。观念上觉得“可以”,经济条件又允许,父母在多数时候会无条件满足孩子。但一直无边界、无约束的“无条件满足”却极易造就“熊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渐长,“熊”行为将愈加难以驾驭和纠正。

尊重他,还是放纵他?

“尊重孩子”正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推崇。但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和放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尊重的背后是爱和引导,是了解孩子的需求,是负责的配合;放纵则是对孩子的娇惯和盲目溺爱,是不确定的放弃教养。

诚然,在孩子尚幼时,无条件满足体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能带给孩子全然的安全感,对他的成长非常有益。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某些行为是不能纵容的,比如不分场合的打闹、撒谎、骄横霸道、野蛮无礼……不符合社会道德、对他人造成伤害以及可能造成自己危险的行为,父母必须对他说“No”。

比如“集体出游时带着孩子,孩子盯着一个项目玩不肯离开”,若是遇到这样的状况,父母可以允许孩子多玩一会儿,但事先做个约定,既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尊重,又能让集体出游不受很大影响——不放纵,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集体行动意识和体会别人感受的能力。

童蒙养正,杜绝“熊孩子”从自身做起

教育问题往往是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孩子的教育折射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人生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心理学证实,父母正确的言行,尤其是母亲合理的言传身教,对杜绝熊孩子的行为形成,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避免培养出一个“熊孩子”?建议父母除了言传身教,还要建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

1.做了解孩子的家长针对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实施教养。

2.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行为规范要求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客观向他说明(而不是恐吓)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培养孩子自我约束和规则要求的意识。

3.萌发孩子的规则意识计划一项活动时就告知孩子时间空间等信息,正式实施前强调和提醒一些约定,有了规则要尽量带头执行,渐渐养成孩子对规则的认同和遵守习惯。

4.让孩子有参与感比如去超市购物时让他帮着选择,孩子的注意力会分散到决策和成就感上而不是简单的占有,同时让孩子觉得受到关注,孩子的任性自然得到缓解。

5.和孩子做约定比如外出可以买东西的件数、时间约定、金额约定,这些都可以让孩子珍惜每一次的选择。哪怕他选择错误,也不要轻易心软给予过多机会,孩子失败的经验是他下一次成功的开始。

6.坚持原则该说“不”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住,孩子会意识到父母、长辈、亲属、朋友也有自己的权利,他就会慢慢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培养通情达理的能力。

“熊孩子”本没有错,父母最大的难题是把握不住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又爱又恨。大多数父母一方面想确立孩子的行为规范,一方面又怀疑这些行为规范的可行性,最终无所适从。不幸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孩子过分要求面前让了步,在本该严厉拒绝的时候却给了孩子多种选择的自由。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出现,可行的步骤是理解孩子的正当需要,耐心倾听他的感受,明确父母自身的价值观,通过思考总结,为孩子度身定制一个合适他行为健康发展的规范,坚持有效实施,由此解决“熊孩子”的行为问题,降低各类冲突,养育出一个受人欢迎、身心健康、积极乐观、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和环境相处、张弛有度的孩子。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