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为了生活和更好的生存,他们被迫与子女分离,他们的子女只能够被留在农村。我们将这些特殊的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随着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的层出不穷,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共同问题。塑造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重要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现状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接受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到了经济建设的队伍中,这导致留守儿童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1],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的人数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共计42.8%,父母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占57.2%。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的共计1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共计79.7%,无监护人或不明确监护人的则有7.3%,这样一群特殊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群体教育问题成为了当前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留守儿童人格现状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观点:
一是认为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且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也明显比非留守儿童落后。他们在最需要父母引导的阶段,长时间寄养或被托养,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这使得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心理缺陷,往往会表现出冷淡不合群、自控能力较差、冷漠寡言、暴躁易怒等特征。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甚至达到了57.14%,并且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其心理问题越严重。
二是则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留守儿童健康、积极、向上的一面。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有着非留守儿童独有的经历,这使得他们的心理早熟,并且在明确无父母帮助的情况时,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能够凭着自己的个人毅力和意志努力战胜困难;另一方面,留守生活使得留守儿童的心智得到了锻炼,进而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无形的财富,为他们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动力。
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摇篮
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作为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摇篮,是任何环境和事物都无法取代的。父母作为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第一位教师,其一言一行,思想作风和品德观念都对子女有着非常深远的教育作用,子女的言行和思想也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家长在要求子女时,首先应当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使儿童能够在家长的习惯和做法下逐渐要求自我、调整自我,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