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会的事,不敢向老师和同伴求助
点点刚入托,不会自己穿鞋,但从来也不会叫老师或其他小朋友帮忙。午睡起来,就一直坐着,等老师发现后来帮他穿鞋。平时,吃饭时没分到勺子、手工时没分到材料,都不会自己主动提出来,等着别人来发现。
孩子的心声1 我提出来,老师会不会没听见,我还是等老师来发现吧。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敏感,如果有一两次主动提出来后,老师没注意,未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他就会有一种挫败感。下次再遇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了。
孩子的心声2 在家里,妈妈奶奶都会为我准备好的。
怀有这种“心声”的孩子,常常是刚入园不久的孩子,依赖性比较强,主观能动性差一点,对于自己在集体生活中不主动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还认识不足。
出招:和孩子进行情景演示,加强孩子的应对能力。
为了让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懂得寻求帮助,也为了避免孩子在一两次未得到反馈时产生挫败感而放弃尝试,家长平时在家中可以和孩子进行情景演示。
比如家长当老师,在家中演示“漏发勺子”或者“孩子起床需要人帮忙穿鞋”的情景,让孩子学会寻求帮助。在这过程中,家长可以故意假装有几次没注意到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再次大声地表达。
当然,平时在家中也要注意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尽量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被同伴戏弄了,却只会哭
有次,东东午睡起床晚了,鞋子被其他小朋友在床底下踢来踢去,东东东奔西跑也没法拿到自己的鞋,结果只好自己偷偷抹眼泪。当老师发现时,参与的小朋友却说是不小心踢到鞋子的,并没有故意不让东东穿。放学的时候,有小伙伴告诉东东的妈妈今天发生的事,东东却使劲拉妈妈走,不回答妈妈的提问。
孩子的心声 我不想再提这件事了,求你别再问了!
人在遭受心理刺激或受挫后,会本能地想要“逃避”,这是人启动“自我心理防卫机制”的一种表现。这对东东来说是一次心理受挫,在他还不知道如何面对或者说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时,“逃避”对他来说是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所以他不愿再提起这件事。
出招 :教孩子恰当应对的方式,适当放手让他自己处理问题
被欺负了只会哭,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缺乏社交经验的缘故,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只能哭和回避。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恰当的处理方式,比如案例中被同伴戏弄而哭泣的东东,等他情绪比较平复的时候,告诉他下次碰到同样的情况,可以大声地说:“请不要再踢我的鞋子,这样令我很不愉快,如果还这样,我就要告诉老师了!”如果对方仍然这么做,就让孩子把事情的原委告诉老师,寻求帮助。
家长先交给孩子方法,让他自己先处理,如果发现孩子做不到,家长再出面和老师及对方孩子的家长沟通。但不要孩子一受委屈了,就立马出面替孩子处理,以免孩子今后遇到社交挫折过于依赖家长,而不会自己处理问题。
TIPS :孩子“窝囊”时,家长最不该做的3件事
逼孩子说 “是谁在欺负你?快告诉我!”这样的引导方式易造成孩子把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嫁接在自己身上,因为4岁前的孩子还不太能分清想象与现实,有时并不能很准确地陈述事实,这样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误会。
埋怨孩子 “你为什么不叫老师帮忙?你的嘴巴干什么用的?”埋怨和斥责会让孩子对这个问题更回避,甚至害怕上幼儿园。
怂恿孩子 “谁抓你就抓回来,谁打你就打回来。”太过强调“我们不能受人欺负”的观念,结果孩子的“自我防卫机制”过高,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反而成了欺负同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