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背后的“心里话”
“让他收拾玩具,可以收拾几个小时,最后还是东歪西倒一大片,每次我看不下去帮他收拾后,他下次又是这样……”
孩子内心:“我在想要怎么收拾才好玩,原来这个和那个可以这样叠起来呀……妈妈很烦一直在打断我,我想自己来,怎么每次都不可以自己完成呢?”
对低龄的孩子来说,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断学习和模仿当中,他们的速度和专注度都没法像成人一样敏捷准确,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反复“试错”的阶段。如果这时大人强行打断或者插手帮忙,其实就是打破孩子尝试的过程,所以接下来孩子才会锲而不舍地反复挑战自己,在大人眼中这又成了“不乖”的表现。
指引代替催促:父母需要适当放缓自己的节奏去观察孩子的反应,让孩子去摸索;另外,父母需要观察完成事情是不是高于孩子的能力,孩子未能掌握其中要领,然后利用一些竞技类的小游戏,如比比谁穿衣服更快、看谁最快睡着等,通过游戏教导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能力,也让孩子习惯合理做事的时间安排。
“我想不通,明明时间那么充裕,她还是有办法把家庭作业拖到临回学校的前一天才做。学校布置的手工作业,几乎都要熬夜才做出来,前面的时间就在看电视……”
孩子内心:“反正能够交上作业,什么时候完成都一样啦。先看一会电视吧,趁爸妈不在家,不然等下就看不成了。”
对年纪稍长一点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非常强,孩子会习惯看到眼前能够满足喜好的事情,譬如先吃零食、先玩一会儿、先看电视等。孩子拖延某件事情,本身就反映出他们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家长更需要及时引导孩子,而非一味责备。
给孩子自主的时间:家长可以主动给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别让做孩子误会无论快和慢的结果都是差不多,适当的奖励可以让孩子明白时间利用的价值。譬如预计孩子在完成一个作业中的需时,如果能良好完成了,接下来的时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支配。
“战拖”小贴士
“快”的生活习惯: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训练来增强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从而减少时间上的拖沓。譬如,和宝宝一起比赛穿袜子谁更快更整齐,在比赛之前教孩子正确的穿着方法,而比赛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放慢速度,随着孩子的进度而调整,目的是让孩子感觉自己在不断进步,越来越熟练,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时间结束立即“停”:杜绝拖延的习惯,切断所有恶性循环的机会。譬如如果孩子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校任务,而事实上这是孩子能力以内的程度,家长可以让孩子停下作业,别让一个事情接着影响睡眠、早起等后续一系列活动。尽管可能会有一两次不能如期交作业,但孩子需要意识到拖延带来的后果,才能自发加快做事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