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他也会有自己的小圈子,拥有自己的好朋友。然而,小孩子间的嬉笑打闹,难免会发生小矛盾、小摩擦。这真的说明小伙伴们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吗?面对孩子间的争执,家长要不要干预呢?
1.孩子之间的“挑衅”是为了吸引小伙伴
我们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在亲子节目中,有时总能看到孩子喜欢“挑衅”对方。例如,有些孩子喜欢抢走小伙伴手中的玩具,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通追逐打闹。在大人的世界中,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孩子喜欢挑衅、喜欢欠招儿。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喜欢“挑衅”小朋友的孩子,最后都会在一起快乐的玩耍起来。这样的挑逗方式是儿童之间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一个会挑逗他人的孩子,说明他的智力发育有了飞速的成长,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进行友好交往。同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也能够快乐地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对方的挑逗,是请小朋友参与到游戏中的一种行为。但是,也有些小孩子确实喜欢抢别人的玩具,甚至占为己有,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爸爸妈妈注意了,不要让孩子有过多的私欲,要让孩子懂得分享的同时,学会如何与其它小伙伴交往。
2.小孩子也会“不打不成交”
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戏当中,孩子们体验着自己的力量,发现着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着自信心。并且呢,还排出老大、老二的顺序,还会根据伙伴的力量逐步调整。爸爸妈妈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力量的极限、建立起自信。
3.理解孩子们的“战争”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两个玩的火热的小朋友,突然因为一些原因,你推我攘,然后一个孩子倒地大哭起来。随后而来的,就是家长的互相指责。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由于过早地引入了争斗、输赢、吃亏等等概念,让孩子参加各种竞技比赛,敦促孩子取得名次和证书;把孩子跟同龄、同班小朋友相比较,强调孩子必须各方面都得第一;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容不得孩子“吃亏”,并且教导孩子必须时时处处占上风,不然就批评指责孩子太笨、太窝囊。这些做法会误导孩子的游戏意图,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恶意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但是不是所有的争执都是恶意的。
孩子间的争执 家长要不要干预?
当孩子之间有了争执时,爸爸妈妈不要忙于介入,先学会观察、聆听,如果介入过早,一来孩子会依赖于家长或老师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养成惰性,反而不会处世之道,二来未必有助于孩子之间矛盾的解决。当然,这里的等待介入是基于孩子之间矛盾不激化的情形,如果孩子的争执中出现攻击性行为,那么一定要及时介入,给予制止和教育。 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他才愿意和你沟通。别以为孩子们还小,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管是一件事还是一个动作,都有他们如此做的理由。因此面对争执中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做到先听后说。认真听他讲述事情经过,以此帮他宣泄负面情绪并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