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小学到高校,从打架到下毒,校园暴力的新闻层出不穷,孩子们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对待同龄人,令人震惊。作为家长,其实可以从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中,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
校园暴力的根源
小A是某重点中学的学生,13岁,身高已经一米七六。坐到我面前时,他脸上挂着彩,心里愤愤不平。
因为特别小的一点儿争执,他跟同学拌了嘴,三言两语后,就动起手来。最后,小A被3位同学围攻了。挨打的时候,小A还听见围观的同学说:“你就是该打,谁让你嘴欠!”被打事件让小A身心受伤,他说学校如果不解决问题,就不活了。
同学们对小A的印象是,多管闲事,爱招惹是非。我能感受到小A身上那种爱打抱不平的“侠义心肠”,而他这种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小A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一个人拉扯他长大,他经常被这样教育:“我一个人养你多么辛苦,你应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着妈妈的不容易,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小A总想去保护那个“弱小的妈妈”。其实,他妈妈在用“示弱”和“诉苦”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软控制”。
初一的孩子,已经开始分小团体,有了小帮派,同性之间存在不少竞争心理,一点儿小刺激都可能让他们动起手来。进入青春期,男孩儿们有很多躁动的情绪,需要及时被发现和疏导,否则他们很容易选择暴力的方式来发泄。
作为父母,你不妨想一想,在家里,当孩子情绪过激时,我们给他的是不是接纳与理解?孩子需要被看到、被倾听、被关注,一旦被理解,他身上剑拔弩张的戾气就会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