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经常看到一些亲子教育的书籍强调“养育之道”,作者费尽心思,把亲子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家长的表现上,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毕竟亲子指导与宠物饲养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一支支野菊,土壤、空气、阳光、雨水给了它充分的营养;养在家中的菊花,最重要的几项都不充足,却靠肥料来弥补,显然忽视了植物真正的需要。作为儿童,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养育之道,而是生存之道。
顺便说一下学校的教育。如今的教育理念有了一些波动,从教师中心论,进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依旧是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被无形的大手压住了。教师们在教研会上、组内会上、办公室里讨论的还是我们该怎么教,我们该如何对付这些孩子。学生的想法被忽视,教师的想法被表彰,最后进步最大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现在有些专家认为学情分析即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应该列为备课的一栏,这点微乎其微的进步让人心酸。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而不是教师。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班的学生化学成绩格外突出,优秀率远远超过了其他班级,在全区也是挂了号的。记者与教研员一同来到该班采访学生。教研员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们化学老师是怎么教你们的?学生的回答令所有人瞠目结舌,他们说,化学老师没怎么教!特别不负责!从不指定作业,让他们自己去书店挑练习册去!
久而久之,学生们选择练习册有了经验,针对自己的问题去找答案,成绩反而提高得很快。这位老师是不是很牛?他看似放任的一举,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我们那些为孩子精挑细选练习册的辛苦教师相比,他是不是显得潇洒而智慧呢?
还有个例子发生在我的身边。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全区“十佳少年”的评选活动。在我的印象中,“十佳少年”都是支离破碎家庭下成长的坚强勇敢的孩子。我当时还自我安慰道,我没选上,是因为我没有他们不幸。二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来,虽然这种评选方式欠公平,宣传导向不科学,但那些“十佳少年”确实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下成长——不是父母离异,就是亲属重病,他们在缺少养育疼爱的前提下,反而变得更加自立,更加坚强,可以说,遭遇让他们更早地掌握了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