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们学校被评选出来的“十佳少年”是个叫刘力的女孩子。据调查,她的父母没有离异,家长也没有得重病的亲属,为什么选她?我认真听取了她的报告。原来,从小父母就对她特别“狠”。印象最深的就是无论刮风下雨都让她一个人回家。她就是在这条独行的上学路上,学会了忍受,学会了孤独,学会了天冷加衣服,学会了下雨撑雨伞,学会了防盗,学会了自我保护,学会了起早,学会了太多太多……二十年后,我明白了刘力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她比我们更早地学会了生存。
让孩子走路,我们作路标而不是交警,相信他们可以走得更好,更远。路都是自己走的,才认;事都是自己揽的,才担。路走得多了,才能悟出道来。道是从路来的,路是从足来的,足是从人来的。
谈到这儿,又得说说那个经典的故事了——“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以前我们都是不二的答案,选择渔而舍弃鱼。其实,这个问题是站在“长者”的角度提出来的,无论是实物还是选择权都集于“长者”一身,带有典型的封建等级色彩。要我说,应该问问孩子,你是“收之其鱼”还是“收之其渔”?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全选,吃着鱼去钓鱼;如果没有可能,我希望孩子们明白,生存需要眼前的食物,还有今后获得食物的工具。
生存之道,并非不管。我们提供的应该是思路,并让孩子学会自己总结生活经验。
养育之道,并非无用。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形式,让孩子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
没有什么比学会生存更重要,这恰恰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教师,还有教授忽略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充斥着知识,22年的被动学习模式让毕业生失去了生存的动力。难怪如今就业形势很扭曲——一方面,大学生失业在家;一方面,大中企业求贤若渴。
有一次,我们大学同学到天安门广场搞活动。我的一个男同学竟然对我说,你帮我问问那边那个警察,厕所在哪里。这个问题让人汗颜,学了22年,就是忘了学打听厕所了。
数学家与水手在一条船上,突然天降大雨,狂风肆虐,就在小舟要翻的那一刻,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