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澄五六岁的时候,一天半夜,我们双双被蚊子咬醒了,于是便在蚊帐里谈人生。
我边给徐宇澄涂花露水,边说:“蚊子是世界上最坏的动物。”徐宇澄却不同意,他说:“蚊子不是坏,蚊子如果不吃我们的血,它就活不下去。”
我又问:“那,狮子、老虎、狼也都不是坏动物,对不对?”徐宇澄果断地说:“没有什么动物是坏的,它们吃肉都是因为没办法。”然后又补充:“动物在干坏事时都不是故意的,只有人类干坏事时是故意的。”
显然他并不知道自己此时浑身正散发着哲理的光辉,头一歪,在花露水浓烈的香气中睡过去了。
这件事后,孩子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发现在他们的世界里,对“好”与“坏”的看法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关注点也与我们不同。
一次睡前,我给他放了一张碟,讲的是《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到日本鬼子走了之后,村里传来了“卖豆腐啦,卖豆腐啦”的声音。这是一个暗号,说明日本鬼子已经走远了。
徐宇澄对这个细节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没完没了地追问:“为什么要喊‘卖豆腐’呢?如果日本鬼子还没有走远,听到这句叫卖声后想吃豆腐转回来买,却发现是假的,那怎么办?”
我告诉他,喊“卖豆腐”的人,本来就是一个卖豆腐的,这样即使日本鬼子回来,也不会发现是假的。
他又问:“如果他就是卖豆腐的,那本来就要天天喊‘卖豆腐啦,卖豆腐’啊?”他的意思我明白,天天要喊的,自然不能作为一个暗号。
这个问题我暂时没办法回答他,当然我也不认为这是个什么重要问题,令我深思的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一个孩子那里却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本来是打死我都不会注意到的细节。
徐宇澄不是个机灵孩子,日常生活中尤其笨拙,连裤子都穿不好。他上课发愣,不爱写字,成绩一般,反正不是传说中的优秀孩子,但这些好像都没有耽误他思考人生。
和每个幼儿园一样,他们也要学《弟子规》。他苦恼地告诉我,他觉得《弟子规》里有些道理他做不到。“比如它要求我们不能挑食。有些东西我就是吃不下,就像人不能飞起来一样,这是没有办法的。”他苦恼极了,继续深入,给我打了个比喻:“所有的生物都是挑食的,要不然,难道一定要让螃蟹喝牛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