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会告诉孩子,当你展示友善这一面时,要对当下的情况有个明确的判断。首先,观察这个人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如果你直觉上认为有不利于自己安全的因素,那么可以拒绝。此外,在助人时,要保证自己是安全的,并且要衡量是否有这种能力施救,如果没有能力,应该求助他人或报警。
对所遇到的情况进行判断,当然也是一种能力。这让我想起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找了不同国家的孩子,然后让一些陌生人向他们问路。之后,询问这些孩子问路人的特征。结果,亚裔国家的孩子几乎都说不清楚。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孩子能说出留胡子、有痣等明显特征,甚至还发现“他看上去很着急”等信息,在被陌生人搭讪的时候,他们有观察和防备的意识。
我想,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除了安全意识外,还和教育情况相关。比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倾向于学习数字、汉字、字母等理性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偏重于归纳、总结,而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倾向于开发右脑,重视画面、颜色、图形等方面,是发散性的思维,所以孩子在观察和创新方面有所长。
怎样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我曾经给一个性犯罪的少年做咨询,他专门找穿短裙的女孩儿下手,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暗示和刺激。女孩子们要尽可能减少自身可能存在的刺激源,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遇到侵害时,底线是最大限度地让人身不受伤害。以前有调查称,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亚洲人的存活率相对较低,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什么东西都想带走,耽误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我所在的学校,鼓励学生们在假期出去实习或者打工,之后完成体验报告,而且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也拓展了他们生活的宽度,让他们在社会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无论家庭和学校,最好都能给孩子提供更多互动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和身边的人交往。感受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就能减少对虚拟网络世界的依赖。
自救能力需要培养。在侵害发生的时候,需要冷静和智慧。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要透露自己的弱势,比如手机没电或没信号,没有人接应等,尽量不在危险中刺激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人,比如与他争执等。
防范意识更重要。对潜在的危险有所认识,身处陌生的环境时,能有意识地观察,并有所警惕。如果约见的是陌生人,尽可能不约在夜晚,尽量选择公共场所而不是偏僻的地方,最好结伴而行,有所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