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大师”张悟本的雷人理论中有一条:“酸奶里的增稠剂会阻塞血管”。随着张大师的倒下,这条“理论”也就被人们当作无稽之谈了。不过,大师的“理论”还是会给人带来一些困扰:酸奶的黏稠是如何产生的?热炒的“老酸奶”,据说里面加了食品胶,对人体会有害吗?会影响营养吸收吗?
先看看牛奶的状态
牛奶主要是蛋白质、乳糖和脂肪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乳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好,对牛奶外观的影响不大。脂肪被分散成一个个小颗粒,外面包裹着蛋白质。除了包裹脂肪的那部分,还有大量的蛋白质自己待在水中。因为蛋白质分子表面多少都会带有一些疏水基团,它们不喜欢跟水分子在一起,而倾向于互相靠近。蛋白质分子互相靠近,导致它们从水中分离,牛奶就不再是均匀的“液体”状态了。好在蛋白质分子表面带着一些电荷,电荷之间的互相排斥抵抗着疏水基团导致的互相吸引,因而蛋白质以及蛋白质所包裹的脂肪颗粒能够互相保持距离,从而老老实实地待在水中。宏观上,我们看到的就是“像液体一样”的奶。
从牛奶到酸奶的变化过程
酸奶是奶被乳酸菌发酵的产物。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把乳糖转化成乳酸,于是牛奶中的酸度就会升高(也就是pH值下降)。蛋白质分子表面所带的电荷会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变化。对于牛奶蛋白来说,当pH值下降,所带的电荷就会减少直至没有,电荷产生的排斥力也就随之越来越弱,蛋白质分子互相吸引靠近的趋势就越来越强。到最后,当大量的乳糖转化成乳酸,牛奶中的pH值也降到很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疏水基团互相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蛋白质网络”把乳糖、水、脂肪颗粒都网在其中,宏观看来,就是奶变得很“黏”,而且很“酸”了。
酸奶变黏不需要增稠剂
乳酸菌发酵会使牛奶自然变黏,并不需要增稠剂。不过,最后得到的酸奶能够黏到什么程度,主要跟牛奶中的固体含量有关。通常牛奶中乳糖、脂肪、蛋白质的总含量在百分之十的样子,得到的酸奶往往不够黏。有时候看起来是凝成了固体,但是很容易破碎。要获得更黏的半固体状酸奶,就需要增加固体含量。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奶粉,这样相当于用高浓度的牛奶发酵,得到的就是“纯正”的“固体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