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际互动的障碍
无法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某些自闭症孩子在襁褓时即被发现玩自己的手脚、发呆、对人没反应也不喜欢人抱。眼晴不看人,甚至躲避视线的接触,不理人,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不怕生人,没有明显分离焦虑,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主动寻求慰藉,外出时,自己走自己的,甚至不会回头找父母,不和别人一起玩,顶多只是跑跑 跳跳而己。
有的孩子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被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孩子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自闭症。
1、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2、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3、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4、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5、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6、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7、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8、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9、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10、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11、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四: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自闭症孩子的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只有20-25%的孩子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自闭症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孩子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导致宝宝变成小“雨人”的因素有哪些呢?
①遗传因素
据调查表明孤独症患儿的患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患儿的父母曾患有孤独症,其孩子患孤独症的概率在50%左右,同卵双胞胎如果其中一人患有孤独症,那么另一人患孤独症的概率在85%以上,因此,据科学调查显示:孤独症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引起孤独症的因素并非这一种。
②脑器质性损害
孩子在胚胎期母体受到刺激或是创伤,会对孩子的脑神经产生一定的伤害,破坏脑组织。这些都会使孩子患上神经性质的综合征,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③免疫功能异常
人体免疫功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在受到损伤时,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会减少,抵抗感染的功能也会下降。据研究调查表明:孤独症患儿的身体免疫力普遍低于正常的同龄儿童,体质较差。
④神经递质因素
儿童的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研究调查中显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和(或)多巴胺活性下降是导致孤独症的关键性因素。神经递质的异常会使患儿表现出孤独以及和周围人建立不起来和谐的关系。患儿会存在语言和认知上的障碍,极力避免与人的视线接触。
⑤家庭生活因素
有些孩子患自闭症并不是因为先天遗传或疾病影响,而是后天形成。这和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气氛有关系,父母性格较为内向、经常争吵、常年外出、与孩子的沟通少、对孩子得教育方法不当、给孩子的关注少、重男轻女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孩子有自闭症的倾向。
⑥父母年龄影响
相比于在20多岁生孩子的妈妈,女性在40多岁生孩子会有15%的可能性导致孩子有自闭症。如果父母双方均在40岁以上,自闭症的风险会上升更多。如果父母年龄相差至少10年,年龄差距的风险也比较高。虽然还不能确切的证明老化的精子基因突变与自闭症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但是大多数自愿者的研究结果都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不要太晚要孩子。
乖乖网提示:小“雨人”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很重要
儿童孤独症的最佳治疗期是3-6岁,如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论如何治疗,其智力和行为只能停留在幼儿时期;但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终生残疾,连自理能力都没有;即使长大后,有机会再经最优良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所以,小编提醒家长,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