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被比较变成了学会比较
这种声音来自于比较,我和队友间的比较。我被潜意识抓过去放在一群有共性的人里比较,我就那样被比得无地自容了。很长时间,我不愿回体校看队友们。他们坚持着,他们似乎是不怕苦有毅力的,似乎是成功的。
为什么即使没人说,自己却还在比较?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我爸妈会把我和姐姐比,我没有她聪明,没有她字写得好,我没有姐姐漂亮,没有她有气质。这种比较自小就存在,我不知道除了是姐姐的参照物之一,我在他们眼里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多年后的一天,姐姐来家里玩,阿姨在擀面,姐姐说试试,她擀了几下后,阿姨说:“你还真行,擀得比蕾蕾好多了。”我没说话,心里突然很酸很酸。我意识到我在嫉妒姐姐,为什么?这是我姐姐呀。就因为那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吗?她擀面学得快,她比我优秀,我受不了吗?为什么这么大人了,却为这么点小事而心绪不平?我想找到答案。
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三年级时,班主任因为个人感情问题情绪一直不好,教鞭打折了两根,还批评过班上每一位同学。有一次我没有回答上问题,她说:“我不爱说你,可你太让我失望了,真差劲,和你姐没法儿比,看你姐多优秀。”我姐比我大5岁,也上这所小学,她当过中队长,学习成绩也好。当这件事出现在脑海里时,我还记得很多细节。那天有点阴,班里开着灯,我的座位在屋里中间的位置,我呆呆站着,刘老师坐在讲台后面,她说话的语气语调那么伤人。
当我回想起这件已经遗忘多年的事后,我惊讶于人的记忆,总是会记住它想记住的。而现在和过去有时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儿,一件正在发生的事会把儿时曾发生过的事高高地翘起来,连接它们的好像不是时光隧道,而是那颗觉察的心。
继续与心对话,不断地有想法浮出水面。我想我们从小在比较中长大,从出生开始它就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被比较变成了学会比较。一上小学,每次考试必有分数,谁是满分,谁不及格,最简单的比较。一个学期下来,小小的孩子们早已明白学校的规则,分数决定了谁是好学生,谁是差生。初中开家长会,老师把成绩排名写成大字报贴在班级最前面,即使后来不贴了,每次家长会也都会公布排名。我们就是这么长大的,很多代人都是这么长大的,我们只是那个第多少名而已。大学毕业来到单位,不再比分数了,比的是谁的职称高谁的工资多,再之后是谁家房子大谁家开什么车。比吧,我们只是比较和被比较的东西之一,没有任何感情。
我忽然明白人类其实很聪明也很愚蠢,我们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我们会对比,我们因着这种逻辑思维的方式不断学习进步。从小我们教孩子这棵树高那棵树矮,这个人瘦那个人胖,我们用这种方式认识世界,也必然地这样认识自己。
无意识的我们把所有一切可看到可量化的东西拿来对比,分数、名次、职位、金钱、房子、车子,而不可见不能量化的东西我们是比不出来的。记得看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兔子和小兔子比较着谁更爱对方,可爱是无法用高度、长度、空间来衡量的。每个生命内在的感情都是无法对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