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妈妈本来想着孩子昨晚睡得晚,可能有点难起床。可她6点50分去开窗帘时,发现豆豆已经笑眯眯地坐在床上。她问:“今天起那么早,要不要再睡一会儿?”
但大多数情况下,豆豆不想起床、主动提出要多睡一会儿的时候,得到的往往是拒绝。
结果,这个5岁的孩子彻底凌乱了—你到底是让我多睡,还是不让我多睡?
孩子没有精细计算时间的本领,他会用简单直白的方法理解妈妈的准则:早晨醒来,还可以再睡一会儿,每当妈妈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会很愤怒。其实,并不是孩子胡搅蛮缠,在他看来这是合理要求,不明白为什么遭到拒绝。
其实,豆豆妈妈心中隐藏着一个非常高难度的目标:孩子不要早醒来,也不要晚醒来,最好能准确按着闹钟的时间走,而且要自己主动起床。于是,豆豆妈妈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纠结之中—孩子早起,要设法让孩子早睡;孩子到点还没醒,又觉得没培养好孩子的习惯。
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孩子的内在感觉凌乱了,他靠什么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准确做出判断,是否会依赖大人的指令?大人推一推,他动一动,大人没有指令,他也没有行动。所谓的依赖性,就是强烈的控制欲的产物。
事实上,大人强烈的控制欲,会破坏孩子的内在感觉。而且,有时候,我们也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饿了,逼着孩子吃;认为孩子冷,逼着孩子加衣服;认为孩子困了,逼着孩子睡……
对豆豆妈妈来说,类似的事情简直“遍地都是”。比如,前几天她用一大段文字,来描述母子间因为穿衣服所引发的冲突,情节非常简单:孩子想里面穿背心,外面穿半袖,她认为这样冷,非得让孩子里面穿半袖,外面穿长袖。结果母子俩相持不下,闹得乌烟瘴气。我对豆豆妈妈说:“同意他的穿法,把长袖给他带上,不就得了?”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讨论,怎样把穿衣服的任务过渡给孩子。现在,豆豆妈妈每天让孩子自己选衣服,她会告诉孩子天气预报,也会建议孩子早晨把手伸向窗外,感受一下当天的温度,进而做出选择。这几天,豆豆妈妈感慨,她觉得轻松了很多。
我问豆豆妈妈:“孩子吃饭穿衣睡觉之类的事情,占据了生活的大半内容吧?”豆豆妈妈也感叹:“我感觉自己天天都在忙,连讲故事的时间都没有。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自己往往是‘一边生气一边担心一边管着’”。我跟她开玩笑说:“我很同情你哦,把精力都放在不需要管的事情上了;需要管的事情,反倒没时间了。”
我继续分析:你这样代劳,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孩子无法学会为自己负责;而且,做妈妈的也很疲惫;其实,把主要精力放在吃穿睡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上,也会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此说来,至少是三重损失。
豆豆妈妈之所以疲惫不堪,就是因为不信任孩子的感觉和能力,同时,无意识地设定了一个不合理的目标,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背后,隐藏着强烈的控制欲。结果,自己非常劳累,孩子也无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