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边玉芳:自信的孩子未来更幸福

边玉芳:自信的孩子未来更幸福

2015-08-03 11:10:11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儿童教育
标签: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边玉芳简介

1988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1991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硕士学位,200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博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致力于用科学、量化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边玉芳:自信的孩子未来更幸福

孩子的自信源自父母

边玉芳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除教职外,还兼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常务理事等。她20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发展性评价等专业领域研究,主持过50余项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其他各类课题,是青少年心理问题权威。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以下简称记):许多专家说,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相差无几,但同样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好,有些却不够好,甚至很差,让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边玉芳(以下简称边):原因很复杂,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半以上充满自信,成绩差的学生接近90%缺乏学习自信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

记:孩子的自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

边: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也就是说,如果发现孩子自信心不强,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言行。

记:父母的言行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您能举例说明吗?

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父母对孩子下达考试成绩指标,并悬赏:“只要你考进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再比如,父母威胁孩子:“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诸如此类的话,恐怕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说过,但是对这些话的后果不甚了解。听到父母这样说,孩子会想:“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至少,爱我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取得好成绩、听话等。很多家长在接纳孩子方面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却在无意中附加了很多条件,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这种以错误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爱,在孩子看来根本不是爱,自信心也会随之受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尴尬的是,很多父母常常走进误区,爱孩子而附加条件便是误区之一。

记:为什么父母爱孩子不能附加条件?

边: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说话时习惯于用“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就是在向孩子提条件,与孩子讨价还价,似乎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表现好是我们爱你的条件,你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得不到我们的爱。这种附加条件的爱,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因为孩子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旦我考试没能让爸爸妈妈满意,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从此就不喜欢我了。如果长期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条件,孩子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无用、失败、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因此丧失自信心。孩子自信心不足,又会制约他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效率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记:是的,许多父母告诉我,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父母心情的晴雨表,成绩好,父母就高兴,成绩不好,父母就焦虑,感觉没脸见人。家长的这些言行,无疑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但是许多父母说无法控制自己。

边: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是因为观念没有跟上,意识上知道自己的言行不妥,但潜意识认为自己的言行很妥当。这方面,我建议父母学会将“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区分开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是否赞同,都应该一直关爱、激励、接受孩子这个“人”。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

记:可能有的父母会疑惑:无条件接纳孩子会不会惯坏孩子?

边: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刚才说过,父母要把“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分开,父母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作为父母,当然要履行职责,予以纠正引导。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